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 思政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文章字数:1545
  ■刘晔菲
  摘要:网络空间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核心场域。面对青年群体媒介使用方式的变化与表达逻辑的重构,传统思政教育亟须转型。通过强化内容表达力、优化平台协同机制、激发学生价值认同感,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在青年网络语境中实现有效嵌入与自觉生成,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路径,有助于夯实青年群体的思想基础,增强价值引导的实践效能。
  关键词: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思政教育
  伴随时代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各种网络言论、思潮纷繁复杂,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盲目跟从的现象,网络意识形态的健全构建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和发展的必然要求[1]。网络舆论正深刻影响着青年群体的价值取向、身份认同与社会态度,在高校教育语境中,亟须打破传统思政话语与网络传播之间的割裂状态,以内容生态、传播机制与认同生成为支点,构建具备延展力与穿透力的思想引导新模式,使主流意识形态真正植根于青年学生的理解与共鸣之中。
  一、聚焦内容生态,打造多元融合的思想引领场
  高校思政教育在网络空间的内容构建,应围绕“学生参与+平台承载”双向机制展开。教师在每次主题教学前,先在教学平台发布“网络话题导语包”,内容聚焦青年关注的校园事件、职业认知、文化认同等议题,设置开放性引导语,引发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生成观点。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观点投票墙”活动,学生使用手机扫码参与立场选择并留言补充理由,教师实时选取典型留言展开引导,形成线上线下互动。课后鼓励学生以短视频、图文说理或微剧脚本等方式表达理解,教学平台设立“主题内容投稿区”,由学生轮值担任内容推荐员,将入选作品推送至学院微信公众号或班级推文号发布。
  二、优化平台机制,构建育人协同的数字传播矩阵
  为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传播触达力,高校需构建统一协同的传播矩阵。学院建立“思政新媒体工作室”,由思政教师、辅导员及学生骨干组成内容编辑小组,负责策划与发布校园内主流导向内容。以“青年思想日历”栏目为例,教师每月设定4个核心主题词,学生小组围绕主题创作短视频、配图文案或表情包,由工作室统一排期推送至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学习通资讯栏等平台;内容发布后,设立“观点热力榜”互动区,引导学生点赞评论并留言观点,每周评选“校园话语之星”,在班级群推送其观点摘录,形成正向反馈链条。
  三、强化认同机制,推动价值内化的个体共鸣生成
  在构建认同机制过程中,高校可围绕学生成长阶段制定分层育人计划。以“思辨-体验-表达”三段式路径为基本框架,教师在大一新生思政课堂引入“身份感知任务”,要求学生围绕“我与国家的连接点”开展人物访谈或纪录片剪辑,鼓励其采访退役老兵、社区志愿者或身边榜样,作品统一上传至“认同档案库”,每月组织一次线上展示与匿名互评。大二阶段设置“立场表达工作坊”,围绕制度优势、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主题,开展观点辩论、仿新闻播报等活动,教师提供结构模板与语言资源,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完成内容创作并参与播出演练。大三学生则进入“价值转化计划”,依托专业背景完成项目型表达任务,如设计主题展览、撰写公开信、录制专业短评,强化个体表达中的价值指向。
  四、结语
  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将内容构建、平台机制与价值认同三者有机融合,有助于形成传播力强、参与度高、共鸣感深的思想引导体系。未来思政教育应持续推进数字资源优化与表达方式革新,在动态语境中实现思想引领的稳定嵌入,引导学生在真实体验与个体表达中深化对主流立场的内在认同。
  参考文献
  [1]张晶,王金行。思政类慕课融入网络意识形态构建的教学理念探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1):101-106.
  (作者系济宁学院讲师。本文为济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济宁市社科规划项目“新媒体时代反腐信息媒介接触对民众清廉感知的影响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5JSGX069)的阶段性成果。)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