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乾
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将生态文明思想有机融入本科育人全过程,已成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举措。面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环境污染等重大时代课题,高校必须主动回应,将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发展观与方法论深度嵌入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具备生态文明素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绿色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实践模式及评价机制等方面系统推进。首要任务是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在各学科专业中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观,摒弃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思维,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力推进生态理念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例如,为法学专业增设“环境资源法”课程,为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开设“绿色金融与生态经济”课程,为工程类专业嵌入“绿色设计理论与循环材料工程”内容,在艺术与人文领域推动“生态美学”“环境文学”等方向的课程建设,真正实现“课中有生态、门门育绿色”;同时,积极拓展以真实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项目学习,围绕“双碳”目标路径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型污染治理、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前沿议题,组织学生开展团队研讨、创新设计与课题研究,强化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是深化生态文明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高校应着力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将校园作为生态实践的真实场域,通过实施节能改造、普及光伏发电、优化垃圾分类与回收系统、建设雨水收集与生态绿化示范区等措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和践行绿色理念;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实践资源,与环保机构、自然保护区、生态农场、绿色企业等合作建立实习与实践基地,组织开展生态考察、物种监测、环境评估、低碳技术参观、绿色生产体验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和动手能力。此外,应建立健全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将绿色课程覆盖率、实践项目质量、节能减排成效等作为核心建设指标,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各方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生动力。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关乎长远、系统复杂的育人工程。只有将生态文明理念、课程、实践与评价有机衔接、协同发力,才能培养出真正心怀生态伦理、掌握绿色技能、勇于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新人,为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生态治理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白马校区。本文系2025年江苏省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五育融合’视域下高等教育新基建的跨学科智能协同机制探索”(项目编号:2025JSETKT14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