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蔡耀辉 蔡铁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张朝辉
去年冬季以来,渭北旱塬区遭遇严重冬、春、夏三季连旱,降水量较多年平均值锐减80%,春玉米孕穗期又恰逢持续高温。今年9月起,该区再遇秋淋天气,形成旱热、旱涝并存、旱涝急转的极端气候,当地旱地春玉米生产遭受重创。
11月10日,农业农村部西北黄土高原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省农业节水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任小龙带领团队,在合阳县随机调研10个旱地春播玉米样点。结果显示,普通田块玉米株高普遍仅1米左右,穗小粒少,亩产不足100公斤,其中8块样地近乎绝产。
然而,合阳县甘井镇东休里村的一片示范田却逆势稳产。这片田地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地作物水分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团队多年“集雨种植”研究成果,在国家“十四五”相关旱农项目支持下,采用“旱地春玉米深松沟播集雨种植技术”,玉米受灾情况显著较轻。田间玉米株高多在1.7米左右,穗大粒多、穗顶霉粒少,初步估算亩产约350公斤。
为精准核算产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合阳县农技推广中心专家及甘井镇农技员、种粮大户代表组成测定小组,严格按照《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对“千亩方”示范田中的170亩核心地块进行联合收割机实收测产。经PM-8188谷物水分测定仪检测,籽粒平均含水量22.1%,扣除杂质并按标准含水量14%折算后,示范田平均亩产达349.6公斤。
据了解,该技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联合西安亚澳农机股份有限公司、省市级农技推广部门等单位共同研发,以“沟播集雨+深松蓄水+有机改土保墒+以肥调根高效用水”为核心,实现旱地春玉米亩产稳定提升150公斤以上的突破,目前已入选国家《种植业成熟适用技术推广服务指导目录(2025)》。
“多亏这技术,玉米才保住收成!”东休里村种粮大户说,“少量水补墒+深松沟播”让玉米按时播种,生长期喷施的菌肥让根系更发达,连阴雨时地里渗水快、玉米没倒伏,最终亩产600来斤。而一旁的非示范户大姐满脸无奈:“我家玉米棒才一拃长,亩产一二百斤,最后只能按每亩100元卖整秆。”
合阳县农技推广中心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把该技术列为全县旱地玉米主推技术,通过培训班、现场会、技术手册等形式推广,助力粮食稳产增产。研发团队也将针对渭北旱塬气候、土壤特点,优化深松深度、沟垄参数等指标,并结合物联网开发农田水分监测系统,提供实时墒情预警和减灾建议,让技术更“智能”,农民种粮更“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