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1版
发布日期:
宝鸡市陈仓区精准施策 产业扶贫大放异彩
文章字数:3653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区长马霄指导带贫合作社、贫困户开展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

  范新亮 韦晓宁 全媒体记者 周俊鹏
  产业扶贫是通过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贫困地区群众稳定脱贫行之有效的措施,也是帮助贫困群众“甩穷帽、去穷根”,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的重要途径。2016年以来,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以区域贫困发生集中区——西部山区为重点,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优势,以贫困户生产发展和贫困村集体产业培育为基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科技服务支撑,积极探索“贫困户特色产业培育奠基、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牵引、新型经营主体带贫益贫”的产业扶贫模式,紧盯短板弱项,创新体制机制,抓项目、补短板、建基地、强基础,全力推进扶贫产业发展,为全区脱贫攻坚奠定了基础。
  精准识别摸实情
  陈仓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端,东西长、南北窄,总面积2057平方公里,耕地52万亩。现辖11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57个行政村,人口43.66万。
  陈仓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454户80479人,贫困村55个。2014年脱贫6973户26306人,2015年脱贫4469户16525人,2016年脱贫5993户21284人。2017年脱贫1800户6928人,出列贫困村10个。2018年脱贫1808户6310人,出列贫困村28个。2019年脱贫1323户4210人,出列贫困村17个。2020年剩余贫困户1488户2516人,贫困发生率0.69%。
  陈仓区受地理、交通、文化、信息等因素影响,贫困发生呈区域集中式分布特点。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区县功、新街、赤沙、香泉、坪头、拓石、凤阁岭7镇和西塬贾村镇。西山7镇和贾村镇共有贫困村5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7385户63324人,分别占全区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的100%、74.12%和76.68%。
  陈仓区西部山区7镇和西塬的贾村镇,地处秦岭北麓、陇山支脉与黄土高原交汇区,地形地貌单元呈现川道狭窄且浅,中深山居多,海拔高度为700~2361米,相对落差1661米。该区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偏少,年平均日照时数1700~2000小时,无霜期110天,平均降水量580~900毫米,年际间分布不均,霜冻、冰雹、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精准施策促发展
  陈仓区坚持把产业脱贫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以贫困户产业发展和贫困村集体经济培育为核心,突出规划引领,强化精准施策,确保每个有能力的贫困户至少有一个长线增收产业,每个贫困村有一个规范运行的集体经济组织或专业合作社,将发展产业的贫困户牢牢嵌入产业链条,从而解决扶贫产业“弱小散”、村集体经济薄弱、脱贫持续性和稳定性不强的问题。
  1、规划引领。科学制订产业规划是推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陈仓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发展潜力和贫困群众需求,按照川道塬区蔬菜、鲜杂果,西部山区中药材、核桃、花椒和猪牛羊养殖的整体产业空间布局,组织编制了《宝鸡市陈仓区“十三五”产业扶贫规划(2016-2020年)》和《宝鸡市陈仓区西部山区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引导镇村和贫困户结合自身实际,综合考量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等要素,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为产业脱贫提供明晰的发展路径和政策措施。
  2、精准施策。组织各级帮扶干部开展“户户排查、村村摸底”活动,在摸清贫困户、贫困村产业需求的基础上,科学谋划产业扶贫项目,设置了贫困户生产发展、产业巩固提升、贫困村集体经济、贫困村产业路径等四大类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和生态旅游、光伏扶贫、农村电商等辅助项目,建立完善区镇村三级产业扶贫项目库,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主业突出、多业并举、各具特色的产业精准扶贫发展格局。同时,根据镇情、村情、户情分类施策:对产业发展积极性高的贫困户(村),强化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对产业发展还存在畏难情绪的贫困村(户),做好思想发动、扶智扶志和技术培训;对劳动能力弱或无劳动能力的特困户,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入股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增加产业分红收入。
  3、制度保障。将产业扶贫工作纳入对镇村年度脱贫攻坚工作和岗位责任制目标考核内容,层层压实责任,严格落实考核问责机制,确保产业扶贫工作稳步推进。
  4、科技支撑。按照“服务到村,指导到户,精准到人”的原则,以全区55个贫困村为重点,建立了陈仓区产业脱贫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区级专家团队1个、区级技术小分队4个、镇级技术服务团队8个,组织20个乡土专家、58名专业技术人员结对帮扶55个贫困村。根据贫困村(户)的产业基础和技术需求,采取因村施技、因户施策、因人施教的方式,进行点对点、一对一的“菜单式”技术指导。
  扶贫硕果累累
  脱贫攻坚以来,陈仓区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全区脱贫攻坚的基石,围绕打好区位、资源、产业“三张牌”,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2017年以来,全区实施贫困户生产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贫困村产业设施配套等3大类330个产业扶贫项目,落实财政扶贫资金1.62亿元。
  1、贫困户生产发展。以区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培育和现有产业提质增效为重点,扶持全区19645户贫困户发展花椒、核桃种植13322亩,中药材23411亩,水果774亩,蔬菜608亩。养殖猪牛羊22221头(只)、家禽106277只、中蜂11495箱。巩固提升花椒、核桃52759亩,中药材29836亩,水果3952亩。
  2、贫困村集体产业培育。积极扶持引导贫困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区成立贫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157个(行政村合并后)、互助资金协会55个,实现了行政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结合村情,因地制宜,通过财政资金扶持,采取村集体自建、村企联建、股份合作等形式,在拓石镇胡店村、县功镇焦峪沟村等11个镇46个村建设花椒、中药材、水蜜桃等产业园13个,肉牛、生猪等养殖场6个,农产品整理储藏加工(车间)、展销(厅)设施15个,“旅游+扶贫”民宿接待点6个,农产品交易市场、电商实体店等7个。在新街镇新街村、赤沙镇青川村等8镇32个贫困村建成村级光伏扶贫电站56个,装机总容量2969.35千瓦。在贫困村集体产业项目带动下,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组织等领办,全区建成产业扶贫基地223个。
  3、完善产业基础设施。以贫困村产业路为重点,加快扶贫产业基础设施完善,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在县功镇严村庵村、香泉镇王家庄村等8镇55个贫困村铺设产业路273公里。
  4、推行“嵌入式”产业扶贫模式。采取“主体带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等方式,把贫困群众嵌入产业板块、经营主体、推广体系、营销网络,让贫困群众在全产业链中分享收益,实现了稳定脱贫。以宝鸡博会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郑家山土地托管公司为重点创建市级“嵌入式”产业脱贫示范基地10个,带动贫困户1141户。
  5、探索“6+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对标“一村一主体,一业一龙头”目标,加强政策资金支持,加大产业扶贫主体培育力度,鼓励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贫困户捆绑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单兵作战向抱团发展、分散经营向合作经营、短期增收向长期脱贫转变。通过“农业园区+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种养大户+贫困户”“旅游+贫困户”“经济组织+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发展花椒、中药材、中蜂等区域特色农业产业。
  6、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全面落实省市区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产业扶贫政策,对因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全面统计摸底,安排扶贫资金18余万元,支持156户有劳动能力因疫情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对新冠疫情期间带贫益贫龙头企业、合作社复工复产情况进行调查摸底,认定享受补贴带贫主体16户,落实补贴资金205.2万元,扶持带贫企业全面复工复产。
  陈仓区粮、畜、果、菜四大主导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9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58.45万亩,总产15.16万吨;果品种植面积7.33万亩,总产6.28万吨;蔬菜种植面积9.1万亩,总产19.79万吨;出栏生猪27.59万头、肉牛0.78万头、羊0.56万只、鸡93.24万只,存栏猪20.22万头、牛5万头、羊4.86万只、鸡159.87万只,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2.25万吨、0.94万吨和3.7万吨。西部山区以苹果、核桃、花椒、中药材种植和肉牛、生猪、土鸡、中蜂养殖为主导产业。2019年,种植苹果5.65万亩、产量3.42万吨,花椒12.6万亩、产量4651吨,核桃9.7万亩、产量3626吨,板栗0.6万亩、产量700吨,药材11.5万亩,产量1887吨。存栏牛、生猪、羊、家禽分别为33388头、26344头、14329只、36.25万只,蜜蜂2.66万箱;肉、奶、蛋、蜂蜜总产量分别达到4121.6吨、3555吨、786.4吨和42.21吨。
  脱贫攻坚以来,陈仓区先后荣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食品工业强区等14项国家级荣誉。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4.4亿元,同比增长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21亿元,增长4.6%,三个产业结构比为11.8:56.5:31.7。地方财政收入4.22亿元,同口径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40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67元,增长9.7%。
  陈仓区产业扶贫工作以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村集体经济提升为重点,转方式、调结构,全力推进“后扶贫时代”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陕西省委、省政府“3+X”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借助脱贫攻坚的政策、资金、人力优势,以西部山区柴胡、花椒产业,川塬市郊时令蔬菜为重点,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有效推进了渭北塬区现代农业板块、西部山区农旅融合板块的快速发展。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