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杨凌讯(记者 耿苏强)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东北春麦区以及华南麦区发病尤为严重。30多年来,对于赤霉病的研究全球并无突破性进展,如能检测并预防该病的发生,可有效控制病发引起的小麦减产。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胡小平教授团队已经研发出世界首台基于物联网的作物主要病害自动监测预警设备和平台系统,解决了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这个世界难题。2015~201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联合在陕西关中的眉县、杨凌、周至等地对该系统进行了田间测试,预测结果的准确度均在80%以上。胡小平告诉记者,如能准确预测出赤霉病不会流行,那么一亩地就可节约10元的农药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如能准确预测赤霉病会流行,则可以及时科学指导对该病害的防控,防止或减轻病害的危害。
胡小平说,赤霉病在我国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一般流行年份可引起减产10%~20%,严重时达80%~90%,重病田可导致绝收。感染赤霉病的小麦籽粒干瘪,千粒重降低,淀粉与蛋白质含量降低,出粉率降低,湿面筋含量减少。
“在麦田里放1台仪器,可以做到无人值守,大大降低基层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胡小平说,该成果相关技术已获批国家多项专利、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胡小平以小麦和燕麦赤霉病为例,从理论上分析比较了多模型和单个模型预测效果,证明多模型联合具有更好地预测效果的论文在权威期刊《美国植物病理学报》发表,得到了国际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