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陕西汉中汉台区宗营镇杨家山村:
“四微”绣花功 “绣”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文章字数:1218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康军
  初冬时节,漫步在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宗营镇杨家山村,用废旧砖瓦砌筑的错落矮墙,搭配旧石槽、破瓦罐改造的别致盆栽,这些曾影响村容的角落与旧物,如今成为承载乡愁的微景观,吸引游人驻足。古朴村落与现代设施和谐共生,传统农耕文化与绿色生态理念交相辉映。
  近年来,杨家山村通过微改造、微自治、微文化、微经济的精准实践,从普通脱贫村跃升为省级示范村,村集体收入实现数十万元增长。从脱贫出列到典范引领,该村正以“四微”绣花功夫,一针一线绣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微改造:废旧物唤醒乡村新颜
  走进杨家山村,映入眼帘的是废旧砖瓦砌成的错落矮墙,以及旧石槽、破瓦罐改造的别致盆栽。村里打造的“幸福车站”等七处微景观,成为镜头争相捕捉的焦点,令人流连忘返。
  “我们坚持‘就地取材、旧物利用’,不搞大拆大建。”宗营镇镇长胡波向记者介绍,村里将闲置生产生活物品与彩绘艺术相结合,打造出多处兼具乡土记忆与艺术气息的“微景观”。
  杨家山村秉持“微改造、精提升”理念,在保留乡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做到少拆屋、慎砍树、不占田、降成本,实现“花小钱办大事”。今年,村里实施总投资700万元的狮子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项目,将过去汛期易涝的沟渠,改造为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的生态景观带。
  微自治:村民成为治理主角
  乡村治理,关键在于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杨家山村通过发放“倡议书”“承诺书”“责任牌”,带动280余户村民参与共建。
  “组里的事,组长召集院坝会商量;村里的事,村‘两委’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决议。”村支书杨超说,“人人都能发表意见,事事都商量着办,村民真正成了乡村治理的主角。”
  村里通过入户查看、现场打分等方式,评选“最美庭院”并给予分红奖励,推动乡村环境从“一时美”迈向“常态美”。同时,发动返乡大学生、年轻干部和有创意的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借助院坝会、入户走访等倾听民声、汇聚民智。
  微文化:创意IP延续浓浓乡愁
  在杨家山村,乡愁是最具吸引力的文化资源。村里深入挖掘本地文化,以狮子河生态修复为基底,打造“我们一起回乡”文旅IP。
  “这些墙绘中的场景、人物与老物件,源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杨家山村的生活记忆,承载着全村人的共同情感。”胡波表示,村里以“寻梦乡愁”为主题,开发星空露营、摄影采风等体验项目,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微经济:多元融合拓宽富民路
  傍晚时分,由闲置宅基地改造的精品民宿陆续亮起温暖灯火。杨家山村采取“政府投资+社会资本+村民资产”模式,整合445万元产业资金,撬动社会资本673万元投入建设。
  村集体合作社流转村民土地,引进客商共同发展220亩标准化白芨、大黄种植基地,预计年产值可突破80万元。村里还利用原村委会闲置旧房引进客商建设社区工厂,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2.8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36万元,较脱贫退出时分别增长54万元和1.3万元。如今,杨家山村已成功创建“陕西省美丽乡村示范村”“陕西省民主法治示范村”,而这,只是美好序章的开端。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