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乡村产业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文章字数:2463
  ■李胤 何潇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也是促进乡村地区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支撑。产业振兴通过构建互嵌共生的经济体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物质根基;通过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强化各民族群众的情感认同与精神归属,通过产业发展推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团结格局。进而以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共同推动各民族在发展中交融、在交融中进步。
  一、以经济共享强化命运纽带,构建利益互嵌式发展共同体
  利益互嵌式发展共同体的构建通过经济共享机制的创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最直接、最持久的物质基础和情感纽带。
  首先体现为通过构建利益互嵌式发展共同体,推动产业主体间的合作模式从松散的短期交易转向稳定的结构性互嵌。通过建立“保底收购+按股分红+风险共担”的复合型契约架构,不仅保障各族农户的基本收益,更使其能够分享产业升级带来的增值收益。这种基于制度经济学的不完全契约理论,通过激励相容的互惠性契约来降低交易费用、增强信任的模式,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关系,提升了发展共同体的韧性。
  其次产权融合打破资源孤岛状态,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机聚合。通过推动土地经营权、集体资产和财政资金的股份化改革,使分散的资源要素在产权层面实现整合与活化。这使分散要素聚合为发展合力,强化了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清晰的产权安排和股权结构,使各民族群众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人,从被动的受益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决策者,从而构建起牢固的利益共同体。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产业发展成果从单纯的经济增值转向全面的社会增益。通过建立产业利润反哺乡村的共享机制,将部分收益定向投入公共服务、文化活动和环境改善等领域,实现经济资本向社会资本的转化。这种通过再分配机制反馈于乡村社会领域,不仅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更在实践中强化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二、以文化创造性转化增强认同共鸣,推动文化与产业融合聚能
  乡村地区民族文化浓厚,要以乡村产业振兴推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乡村地域性文化要素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符号。这超越了单纯的文化展示或产业开发,而是通过符号再造、场景构建与传播创新,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从认知到认同的深层转化。
  首先,要着力推动文化资源从原始素材向认同符号的创造性转化。挖掘各民族共享的文化基因与价值共识,转化为现代认同符号并融入文旅设计和文化产品,使共同体理念获得生动表达。通过符号的共享与意义的共通,让人们在接触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中,自然感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脉络。
  其次,将消费行为升华为情境化的认同实践。通过构建融合民族元素与现代需求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如民族文化综合体)、打造特色节庆活动等,让参与者在具身实践中完成从文化接触到情感共鸣、最终“润物无声”认同内化的心理建构过程。以超越产品功能性的深度体验,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可感知、可互动的场景之中,在情感共鸣中强化“我们是一家人”的身份认同。
  最后,通过数字传播推动地域性文化向中华民族共有记忆转化。借助数字技术,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表达与跨地域传播,以多平台联动、互动式传播,加速文化符号的扩散与认同的共建,通过“线上—线下”协同的认同强化机制,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融入中华民族统一性之中,形成持久、广泛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
  三、以多元共治赋能集成增效,建立治理协同增能共同体
  发展乡村产业,一定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推动治理协同不仅要提升乡村产业的运行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治理过程中培育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制度性认同,为民族团结提供最坚实的组织保障和制度基础。
  首先,要从单一主导向多元网络化协同转变。通过构建“党建引领—村委会执行—合作社与企业协同—村民参与”的多层次治理网络,形成功能互补、责任共担的治理共同体。这不仅实现了产业发展的政府规划导向与村民实际需求有效对接,提升公共决策的包容性与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在各主体间建立起制度化的沟通渠道与协作机制,使发展治理过程本身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实践场域。
  其次,要将外部约束转化为内在行动准则,激发群众的主体性。通过制定透明的议事规则、完善的监督机制与有效的矛盾调解程序,为多元共治提供稳定的制度预期。同时,配以系统的能力建设措施,包括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合作社运营管理等实用技能传授,显著提升各族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与能力。使基层群众从治理的客体转变为主体,在实践参与中培育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最后,推动产业发展目标从外部任务导向到内部价值共创的根本转变。通过建立以“联农带农富农实效”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将产业链增值收益留存比例、本地就业岗位创造等反映共同富裕成效的指标纳入评价标准,形成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制度导向。在实际过程中坚持“农户能干的尽量让农户干”的原则,通过建立生产环节外包、技术服务到户等具体机制,确保小农户在现代农业产业链中找到定位、获得收益。同时,构建多元化价值回报体系,对带动效果显著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政策倾斜,对掌握技能、积极创业的各族群众提供发展支持,形成“带动—获益—再发展”的良性循环。使产业发展的过程成为各民族群众共建共享、共生共荣的价值创造过程,在共同团结奋斗中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持续内生动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新征程上,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不断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实现现代化。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学生处。本文系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四川民族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2024年度课题“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EST-SWOT模型分析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myzlzc07)的研究成果;成都师范学院“薪传·共育”师范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室建设阶段性成果)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