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高启盼 李萌 李明霞 姬震宇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符金壮
稻田里养殖的螃蟹体肥爪壮。 金秋九月,稻浪飘香。近日,记者走进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响水镇万亩稻田,微风吹过,稻穗随风摇摆,宛如一群绿色舞者在田野间舒展身姿,万亩稻田尽显丰收景象。
横山水稻生产区与陕西省无定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高度重叠,优越的地理与水源条件,为优质大米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横山大米米粒光滑饱满、晶莹透明,煮出的米饭软硬适中、清香油润,曾在2017年上海举办的渔米评比中斩获银奖。2021年以来,横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稻渔综合种养,将大力发展这一模式作为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探索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绿色发展”的特色路径。
种粮大户乔俊宏告诉记者,过去无定河两岸盐碱化问题突出,水稻亩产低、农民收益少,土地撂荒情况严重。近年来,当地采用插秧与直播两种栽培方式,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同时积极推广并试验稻鱼、稻鳅、稻鳖、稻小龙虾等共作模式。其中,稻蟹共生模式充分利用两者互利的生态关系,构建起高效立体生态种养体系,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多收”。今年他种植水稻5000多亩,亩产达1000斤,预计总产量可达500万斤。
沉甸甸的稻穗下,一只只螃蟹横行其间、张牙舞爪。响水万亩稻田里饲养的螃蟹,因天然食饵充足,个个肉肥、黄满、膏香,肉质饱满紧实且富有弹性,丝缕分明,不仅营养更丰富,还兼具绿色健康特质。
养蟹大户乔建斌表示,目前他养殖的螃蟹主要销往新疆、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每天通过顺丰快递、邮政快递发往全国各地。他在今年前期对螃蟹喂养进行了精细化调整,螃蟹品质大幅提升,蟹黄饱满度极佳,预计螃蟹与水稻的亩均综合收入可达4000元。
近年来,横山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从2013年的350亩跨越式增长至目前的4.3万亩。特别是“十四五”以来,横山区将这一产业纳入全区“一带三区多点”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稻蟹产业已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河蟹稻田育苗生产基地。
横山区水产工作站站长王文章介绍,2020年,横山区成功创建4家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场;今年4月,申报的《提升无定河“稻渔综合种养”共绘绿色循环现代农业新篇章》案例,成功入选全国水产技术推广典型案例,也是陕西省唯一入选的案例。预计今年,横山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亩均综合收入超 4000元,总产值将达1.6亿元以上。与此同时,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还带来显著生态效益:农药使用量降低60%,化肥施用量减少30%,水生生物种群数量增加40%,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增效的深度融合,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