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总的水土流失状况
根据2002年1月水利部公布的《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力侵蚀(简称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占46%),风力侵蚀(简称风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占54%)。在上述面积中,水蚀与风蚀交错地区水土流失面积26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
在全国的水蚀面积中,不同侵蚀强度等级的面积分别为:轻度侵蚀80万平方公里(占49%),中度侵蚀56万平方公里(占34%),强度侵蚀18万平方公里(占11%),极强度侵蚀6万平方公里(占4%),剧烈侵蚀3万平方公里(占2%)。
在全国风蚀面积中,不同侵蚀强度等级的面积分别为:轻度侵蚀79万平方公里(占42%),中度侵蚀25万平方公里(占13%),强度侵蚀25万平方公里(占13%),极强度侵蚀27万平方公里(占14%),剧烈侵蚀35万平方公里(占18%)。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不同,水土流失的特点也不同。为了根据不同的水土流失特点有区别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全国被粗略划分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南方石质山区、风沙区、平原区等七个大的水土流失类型区。
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特点
黄土高原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水蚀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该区的自然条件为:土层深厚(50—100米),土质疏松(主要是粉砂壤土),沟多沟深(每平方公里沟长3—5公里,沟深30—50米),地面坡度陡峭(大部分在15°—25°之间,有的甚至在35°左右),雨量稀少且暴雨集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北部只有200—300毫米;汛期降雨量占年降水量的60%—70%),植被稀少(原有天然林仅占总面积的6%,到处是光山秃岭)。
在这样不利的自然条件下,加上历史上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主要是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种植),造成水土流失中面蚀与沟蚀都十分严重。据观测,一般土壤侵蚀模数为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10000吨,有的甚至高达20000—30000吨。面蚀主要产生在坡耕地上,15°—25°陡坡每年每公顷流失土壤75—150吨。沟蚀中沟头前进年均3米左右,有的甚至一年前进30多米;在沟中由于沟底下切,加剧了沟壑两岸崩塌、滑塌等重力侵蚀,成为小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据黄土丘陵区一些小流域的典型观测,沟壑面积占总面积的40%—50%,而沟壑的产沙量却占总产沙量的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