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AI+再生稻”擦出怎样的火花
文章字数:1396
      无人驾驶收割机在再生稻AI智慧农场作业。

  初秋,浙江省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厦中村300亩再生稻AI智慧农场内,再生稻已再度出芽,鲜绿色细长剑形稻叶直立水田。“按长势,若天气晴好,再生季产量可观。”厦中村党支部书记、厦兴源水稻种植合作社理事长袁涛涛蹲在田埂观察,面露满意,“不久前头季稻收割,共收35万斤稻米。”
  今年3月,由龙岩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福建省农科院龙岩分院(龙岩市农科所)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的南方农业装备创新中心揭牌,落地首项项目——厦中村再生稻AI智慧农场同步启动。“AI+再生稻”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记者近日走进农场探寻。
  用AI破解高碾压率之困
  再生稻播种一次可收两季,比单季稻增产,较双季稻节省播种成本。2022年,厦中村成立合作社,流转撂荒地种植再生稻,依托谢华安院士团队“福香占”品种及技术,荒地变良田。“福香占”抗倒伏、耐储藏,头季米价10元/公斤,再生季米价翻倍,却少人愿意种植。袁涛涛直言,症结在于高碾压率。
  龙岩多山地丘陵,田块小而散,收割机频繁转弯进退,易碾压再生稻休眠芽,影响收成。龙岩市农科所副所长张志勇解释,头季稻收割需留三四十厘米稻桩,机械化收割的高碾压率制约产业发展。
  借助广龙对口合作契机,龙岩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对接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引入无人驾驶农机技术,以精准收割减少稻株损伤。厦中村300多亩“福香占”田成为“试验田”。袁涛涛认为,虽前期投入高,但能破解碾压难题,解决“谁来种田”“怎么种田”,值得尝试。在两位院士的助力下,智慧农场落地。
  “农机+农艺”双管齐下
  袁涛涛指着两台插秧机说:“传统款需人工驾驶,这台农机实现全程自动化。”无人驾驶插秧机配备4个信号接收器,靠北斗卫星精准定位,设好参数,能自动往返仓库与田间作业。目前插秧、收割已全自动化,以往人工一天的收割任务,智能农机半小时即可完成。
  这得益于罗锡文院士团队量身定制的方案。团队多次调研,针对龙岩地块小、农机需频繁上下坡转弯的特点,打造小规模机械化模式:将易下陷的轮式农机改为履带式,把40厘米宽的履带缩减至20厘米,同时降低设备自重。
  发挥农机效能需农艺配合。农艺涵盖品种选择、栽培管理等,如植株间隙、稻桩高度、水田深度等数据,需依机械特点调整。龙岩市农科所在“福香占”种植技术基础上,形成与机械配套的田间管理标准。经测算,现有机农结合模式,每亩每季可节约人工成本450元。
  向全程智能化进阶
  收割后的稻米经烘干、碾米等流水线加工,“福香占”大米堆满粮仓。袁涛涛称,今年收割的35万斤早稻,已全部由中粮收购。
  去年厦中村部分稻田遭稻飞虱侵袭减产,今年300亩“福香占”却无病虫害。农场的“智慧”不仅在无人农机,更在作物生长管理。田间的智能虫情测报灯全天候监测,联动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药。“今年省内部分地区稻蛆病肆虐,我们的稻田毫发无损。”袁涛涛说,以往盲目多用药导致农残超标、农资浪费,如今用药减少,稻谷长势更佳。
  再生稻AI智慧农场目标是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无人机械化,需实时监控作物、智能决策作业。全自动虫情测报灯仅是智能化系统的一部分,未来将推进智慧管理系统覆盖基地所有环境、作物及农机信息。袁涛涛表示,全程智能化后,每亩每季总成本至少可省600元。
  降本同时,“福香占”再生季产量有望提升,“以往再生季亩产400—500斤算高产,现在目标800—1000斤。”2024年厦中村种粮收益24万余元,今年预计盈利30万元,智慧农场约200万元的机器成本,预估6年回本。
  (据《福建日报》)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