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胡铃铃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革委
8月20日晚,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长安茶城灯火通明,“长安镇全民K歌大赛”决赛火热上演,12名选手倾情放歌。一周前的初赛舞台上,24名来自镇内不同行业领域的歌唱爱好者一展歌喉。社区居民黄家莲虽未晋级,却满脸笑容:“站在台上,灯光一打,感觉整个人都亮了!唱得好不好不重要,开心最重要!镇里活动多,氛围好,下次有比赛,我还报名!”这份踊跃参与的热情,正是长安镇推进“新民风”建设、构建“文共体”的生动写照。
为让文化滋养深入基层,长安镇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指导下,扎实推进“文共体”建设。干部带头示范,洪家大院固定开设本地民歌课堂,专业老师教学,干部率先学唱,以行动播撒“新民风”种子。高效整合资源,国家非遗弦子腔传承体验基地、非遗烙画传承基地、茶文化博览馆等24处阵地及三百余件器材,统一登记造册、专人管理、灵活调配;县总中心精准配送服务,确保资源有效利用,为K歌大赛等活动提供坚实支撑。
激活乡土人才是关键一环。该镇将茶艺师、花鼓子艺人、舞狮高手等近两百名“乡土文化能人”纳入人才库进行动态管理。依托本地文化公司和社团,这些能人不仅能日常展演,更能响应群众“点单”需求,提供培训、表演等服务。同时,文化志愿服务队活跃在村组、社区,鼓励更多普通群众像黄家莲一样,从“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
在干部带动、资源保障和人才支撑下,长安文化活动蓬勃开展。K歌大赛之外,弦子腔展演、相声茶馆、烙画技艺培训、骑行登山赛、“戏曲进乡村”、露天电影与微讲堂等形式多样,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长安镇还紧扣“文旅融合、主客共享”,一方面守护弦子腔、烙画等非遗瑰宝传承,一方面发展“文旅+研学”“文旅+民宿”“文旅+餐饮”等新业态,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文共体”建设有效联结干群,同心共建,持续涵养“新民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