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不泡水的稻田种出气候友好稻
文章字数:933
  中国是水稻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超过六成居民以稻米为主食。但如今,水稻也正在经受气候变化的严峻考验。高温、干旱、极端降水频发,让稻作系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传统淹水稻田自身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水稻种植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正成为各地推进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探索方向。
  近日,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发布《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年度报告:农业农村低碳现代化的地方实践》,聚焦农田一线的绿色低碳实践,其中在四川简阳和云南石林的两场“绿色水稻革命”,尤为值得关注。
  在四川省简阳市踏水镇寨子村,农民们正用一种“反直觉”的方法种稻——不是泡在水里,而是“搭高床”。这种名为“起垄种植”的技术,通过在稻田中每隔一定距离开出浅沟用于灌溉和排水,沟与沟之间形成厢面用于种植水稻,大大减少稻田与水的直接接触,从而减少甲烷排放。从2020年起,寨子村以合作社形式经营5000多亩耕地,并在农业专家和公益组织支持下推广这一模式。
  不仅如此,当地农户还进一步尝试“免耕覆盖”技术:将油菜秸秆、菜籽壳等残余物铺在地表,起到保湿、增温、抑草的效果,降低除草剂和灌溉水的使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数据显示,这种组合技术可实现60%—70%的节水效果,甲烷减排幅度达到60%—80%。更重要的是,这种生态化方式不仅环保,实际产量也非常可观,在遭遇极端天气时展现出更强的韧性与稳定性。
  类似场景也出现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小屯村。最初,村里只有10亩“起垄沟灌+免耕覆盖”模式的试验田。但到了收获时节,村民发现尽管雨水不算丰沛,采用“起垄沟灌+覆盖”技术的试验田,亩产达到了510公斤,超过周边常规水田每亩470公斤的平均水平。
  面对日益严重的高温干旱,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和当地的农技部门,将目光投向了一种不依赖泡水、直接在旱地上种水稻的方式。以石林彝族自治县板桥街道为例,技术人员联合农户移栽水稻秧苗,覆上地膜后进行“旱栽旱管”,种植过程不需要淹水。如果雨水充沛,水稻旱作模式只需要在秧苗移栽之后浇一次“定根水”,大大减少稻田与水接触的时间。只要扬花期和灌浆期的雨水充沛,采用水稻旱作技术的产量与水田的产量便不相上下。因此即便在山地丘陵缺水地区,也实现了与传统水田相当的产量。2024年,板桥街道水稻旱作面积超过2000亩。(据《农民日报》)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