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玉米茎基腐病发生于8月中旬,夏玉米则发生于9月上、中旬,麦田套种玉米的发病时间介于两者之间。玉米茎腐病是由多种病菌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玉米植株的茎秆和叶鞘。发病时,叶鞘上初现水渍状病斑,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叶鞘上的病斑呈不规则形,边缘为浅红褐色。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内从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干燥条件下,病斑扩展缓慢,但病部也易折断,导致植株不能抽穗或结实。
发病原因。降雨有利于发病,特别是连续干旱后突降暴雨,或暴雨后骤然放晴,田间湿度大,病菌侵染茎秆的概率高;害虫发生严重、地势低洼、茎基部叶鞘间雨后积水导致湿度大等,也是造成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玉米连作地中,土壤里的病原菌积累数量多,发病较重;氮肥施用过多、种植过度密集、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以及植株受到各种损伤等,都会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植,是预防茎腐病发生的最有效措施。玉米细菌性茎腐病也因玉米连作地土壤中存在大量细菌而发病较重,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实行轮作倒茬,这样可防止土壤中病原菌积累,有效预防病害发生。及早清除病株并集中销毁,减少传染源;合理施肥,雨后及时排水、培土,促进玉米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可用甲霜灵恶霉灵4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喷洒根茎部或灌根,同时配合农用链霉素喷雾或灌根茎部,每隔7—10天施药1次,连续防治2—3次,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