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夏季高发的“水印蛋”,究竟是谁惹的祸?
文章字数:1435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谷幸
  本期专家
    宋战胜,陕西华秦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服务专家、畜牧师,先后多次被农业科技报社、农林卫视等邀请为养殖技术培训讲师。主要从事养殖和动物疫病防治推广和科技培训等工作。

  在养鸡场中,常能见到一种特殊的鸡蛋:对着自然光观察,蛋壳上仿佛洇着一片片水渍;若用灯光透照,这些斑点竟呈现半透明状态。养殖户们形象地称其为“水印蛋”。
  陕西华秦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服务专家、畜牧师宋战胜指出,这种被称为“水印蛋”的现象在鸡群中发生率通常达5%—20%。尤其在南方炎热潮湿的夏季,处于产蛋后期(55周龄后)的鸡群中,其比例甚至可能高达30%—60%。
  水印从何而来?
  “水印蛋”的本质在于蛋壳结构异常。其蛋壳的硬度和厚度显著低于正常蛋壳,蛋壳内膜的磷含量也较低。数据显示,“水印蛋”蛋壳含水量可达2.18%,远高于正常蛋壳的1.25%。
  其形成的直接原因在于蛋壳栅栏层钙化不完善,形成了缝隙。根本原因则是输卵管、蛋壳腺及子宫部钙结合蛋白减少,导致蛋壳钙沉积量下降。在蛋壳形成过程中,钙沉积不均匀,致使蛋壳断面的栅栏层钙化不完整,产生钙化孔隙。正是这些孔隙,使得在光照下或在肉眼视觉上形成了透明的斑点。
  谁在制造水印?
  宋战胜说,“水印蛋”非单一因素所致,它是遗传、环境、营养、管理乃至疾病共同胁迫的结果。
  1、品种 因素:粉壳、白壳蛋鸡因蛋壳天然较薄、致密度低,水印蛋发生率显著高于褐壳蛋鸡。体型娇小的鸡只,也更容易产出“水印蛋”。
  2、年龄因素:产蛋后期(55周龄后)是“水印蛋”爆发的关键期。此时蛋鸡“生理老化”,蛋壳基础结构退化,有效层变薄,孔隙增多,抵御水分渗透的能力大大减弱。
  3、营养吸收因素:肠道健康亮红灯(如长期拉稀、过料),会连锁引发蛋白质、钙、磷、维生素D等关键营养素吸收不足或失衡。钙沉积受阻,蛋壳自然脆弱。饲料中霉菌毒素超标,更会重创肝脏转化维生素D的能力,进一步削弱蛋壳质量。微量元素锰、锌、铜的缺乏,也让蛋壳强度雪上加霜。
  4、管理因素:鸡舍通风不良、氧气供应不足(需保证鸡舍内氧气浓度在19.6%以上)会导致蛋鸡缺氧或产生氧化应激,显著增加“水印蛋”发生率。同时,需严格控制二氧化碳和氨气浓度。此外,鸡舍设计隔热不佳、水线水温过高等管理疏忽,会加剧环境应激,从而间接促进“水印蛋”形成。
  5、环境因素:高温高湿环境是水印蛋的强力“催化剂”。当环境温度高于30℃,相对湿度超过75%时,“水印蛋”发生率急剧上升。热应激导致蛋鸡呼吸急促,引发呼吸性碱中毒,降低了蛋壳腺分泌钙和二氧化碳的量,进而影响蛋壳质量。南方地区及夏秋季节因此成为“水印蛋”重灾区。
  6、疫病因素:侵害肠道(如球虫、菌群失调)、肝脏(影响营养转化)或生殖系统(如输卵管炎)的疾病,会从根本上破坏蛋壳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器官功能。传支、滑液囊支原体等疾病,也会间接导致蛋壳质量滑坡。
  7、储运因素:储存时间过长、环境湿度太高、温度波动剧烈(尤其是夏季从低温蛋库取出后表面结露),都会加剧蛋壳内水分的异常渗透和扩散,让暗斑愈发明显。长途运输中的温湿度剧烈变化,更容易造成“水印蛋”现象的高发。
  对抗“水印蛋”,是一场贯穿蛋鸡全生命周期和鸡蛋全产业链的系统工程。宋战胜总结道,长远之策在于选育蛋壳质量更优、抗逆性更强的品种。但从根本而言,“从选育品种到精准调控肠道健康,从科学建造鸡舍到优化储运链条,需要搭建覆盖蛋鸡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防护网。唯有科学认知“水印蛋”的成因,采取系统性的综合防控策略,才能有效降低其发生率,让每一枚鸡蛋都物尽其值。”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