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东红查看小麦长势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谷幸 张婉
近日,农业农村部正式发布2025年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公告,153个小麦新品种成功跻身“国字号”行列。其中,陕西省共有18个品种入选。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闵东红教授团队精心培育的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西农633”赫然在列,成为黄淮麦区粮食安全版图上一粒即将播撒推广的良种。
“西农633”属于半冬性品种,全生育期约225.7天,与对照品种周麦36号熟期相当。其田间表现尤为瞩目:株型紧凑,穗层整齐。该品种最突出的优势在于矮秆特性,株高仅77.7厘米,且茎秆弹性优良,根系发达,赋予其卓越的抗倒伏能力,高抗茎倒与根倒,为稳产筑牢了根基。
面对复杂气候与病害的挑战,“西农633”展现出优异的综合抗性。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的病害鉴定结果显示:其对条锈病表现为慢锈性,中感叶锈病与纹枯病,田间自然发病率低,各类病害的综合抗性优良。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耐热鉴定结果,该品种在灌浆后期耐高温,对干热风具有良好的抗性,这为应对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提供了有力的种源保障。
“西农633”不仅“筋骨强健”,更拥有“内外兼修”的品质。其籽粒饱满透亮,外观品相上乘。多年的区域试验(2019—2024年黄淮南片水地)数据证实,该品种产量潜力大,稳产性表现优异。其品质指标稳定,达到优质中强筋小麦标准,这意味着由其磨制的面粉将更适合制作优质馒头、面条等主食,直接服务于百姓“吃好”的需求升级。
在栽培管理方面,该品种在黄淮南片麦区的最适播种期为10月5日至15日,每亩基本苗18万至22万之间。开花—灌浆期适时做好“一喷三防”工作,以利充分发挥新品种产量、品质优势。根据国家审定意见,“西农633”最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淮河以南稻茬麦区)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省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一粒良种的诞生,凝聚着科研人员无数心血。闵东红感慨道:“一个新品种需要从上千份种质资源中筛选亲本、配置杂交组合,再对后代成千上万株进行严苛筛选与多代(通常6—7代)的遗传稳定性驯化,最后历经多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考验,方能通过国家审定。”这条育种的漫漫长路,每一步都浸润着育种人的坚持与智慧。
“西农633”的成功审定,是杨凌示范区持续深耕种业创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大力推动种业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支持优势研发团队在育种理论和应用技术前沿进行探索。自2021年以来,杨凌示范区已有507个植物新品种通过审定登记,其中国家级审定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达72个,创新动能持续涌动。
“从保障‘吃饱’到助力‘吃好’,是当代育种人的核心课题。”闵东红表示,团队将持续提升育种创新能力,锚定优质、高产、多抗的核心目标,不断选育出更多契合市场需求的突破性品种,以科技硬实力守护大国粮仓,为种业振兴与粮食安全贡献杨凌育种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