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吃的是厨余垃圾、畜禽粪便、蔬菜尾菜,产出的却是天然优质蛋白;它们自身还能替代饲料中的鱼粉和豆粕等蛋白原料……日前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的有机固废转化昆虫蛋白科技成果集成推广专场会上,一箱箱黑水虻幼虫及由其加工制成的昆虫蛋白饲料,让参会科研人员和企业代表大开眼界。
虫虫变身优质“蛋白工厂”
这场推广专场会的主角黑水虻,它们主要以厨余垃圾、畜禽粪便等有机固废为主。然而它们产出的优质蛋白却让人眼馋——黑水虻幼虫蛋白质含量可达40%到50%,其氨基酸组成接近鱼粉标准,且富含抗菌肽等活性物质。
如此优质的天然蛋白,没有不用的理由。2024年底,我国农业农村部将黑水虻、黄粉虫纳入《饲料原料目录》。如今,养昆虫、吃垃圾、产蛋白的工厂化养殖已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我们可以做到7天收获一批黑水虻幼虫,每平方米产量达20到25公斤。”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所长叶小梅告诉记者,1吨黑水虻可转化4到5吨餐厨垃圾,生产约150公斤蛋白,碳排放仅为传统畜牧业的1/10,真正实现了环保与效益的双赢。
目前,昆虫蛋白在多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在畜禽、水产饲料以及宠物口粮方面,昆虫蛋白可部分替代豆粕和鱼粉,有效缓解传统饲料原料供应紧张的问题。
“用黑水虻喂养的小龙虾,个头更大、肉更多,而且养殖周期短,可以实现提前上市。”安佑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水产技术总监吴业阳说。
技术突破促进产业发展
为了打破昆虫蛋白产业化瓶颈,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许多尝试。叶小梅告诉记者,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养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创新团队经过5年的技术攻关,成功研发了黑水虻种苗人工繁育技术、营养调控与微生物联合强化技术、高密度养殖技术与装备,以及黑水虻蛋白源饲料和功能虫粪有机肥产品,构建了完整的昆虫蛋白工厂化全链条技术体系。这些成果不仅实现了黑水虻虫体蛋白的低成本、标准化和工厂化生产,还在江苏南京、盐城东台、苏州昆山和安徽灵璧等地实现了技术转化与应用。
此外,江南大学启动了关于蝇蛆、蚕蛹蛋白营养功能与利用的系列探索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科研团队攻克了昆虫蛋白提取、脂肪萃取、多糖分离、蛋白纯化等关键技术难题,并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与成果。
目前,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和饲料企业已纷纷开展试验,将昆虫蛋白添加到鸡、猪、鱼以及大闸蟹的饲料中。结果显示,这一举措显著降低了饲料成本。
叶小梅认为,昆虫蛋白有望成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相关企业应紧跟政策导向,重点布局黑水虻等成熟品种,抢占规模化养殖与深加工技术高地,共同推动昆虫蛋白产业做大做强。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