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西北大地,有一位坚持弹棉花38载的老手艺人,名叫王延河,今年71岁。从1986年置办第一台梳棉机至今。“不掺不兑,诚信经营”的理念,让王延河成为闻名十里八乡的弹棉郎。
王延河曾在山西当兵8年,退伍后,他决定回乡干一番事业。那时候,家乡的人们需要棉絮,只能到很远的地方去弹棉花。一心想学技术的王延河,就跟着老人们去看弹棉花,去国棉纱厂车间参观。为了买机器,他兜兜转转去了好几个地方。
1986年,王延河在广告上看到高密市有大型梳棉机。于是,他就带着师傅去了高密,花6250元买到了人生中第一台梳棉机。由此,王延河成功创办全镇第一家梳棉厂。
20世纪80年代,固河镇棉花种植面积较大,镇上有国棉七厂,人们卖棉花,排队排好几里。王延河坦言,那时候,家里到处堆满农户送来的棉花,机器24小时运转,最多雇了十多个工人,4个人一班,黑白不停地倒班干。那时候,一天能收上千斤棉花,但是一个小时只能梳30斤棉花。王延河只能给来压棉花瓤子的农户开条,让他们先把棉花放在店里,然后按照约定时间再来拿。
之所以能在固河镇一干就是38年,王延河用8个字道出了其中的秘诀:不掺不兑,诚信经营。38年来,十里八乡的人们都来这里弹棉花,就连禹城、平原以及高唐西部乡镇的群众也来他家弹棉花。虽然现在弹棉花的少了,但每年进了腊月门,来梳棉的农户还是不断。
谈起这辈子让自己骄傲的事,王延河说,授徒20余人就是他最骄傲的事情,总算没有让这个老手艺失传。那时候,徒弟来学艺,他不但倾囊相授,而且管吃管住。
近年来,因棉花价格制度改革,镇上种棉花的农民越来越少。村里的年轻人也纷纷进了城,弹棉花的生意也比以往冷清了很多。然而,王延河仍旧在默默坚守着这份老行当:“弹棉花就像谈恋爱,心眼不能坏。只要有人要,我就加工,只要我干得动,我就不停业。”
(据《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