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朝来农艺园”,巡检机器人“小暖阳”正在忙碌地接待来访人员,数字屏幕上闪动着它憨态可掬的笑容。
在西红柿生产区,消毒机器人正在有序往返,将农药均匀喷洒在轨道两侧种植带;采摘机器人正在“练习”,努力地提高锁定成熟果实的本领;运输机器人正在轨道上穿梭,将刚刚采摘的果实运往包装车间……
北京市朝阳区朝来农艺园开展数字化建设后,智能机器人成了园区的“大忙人”。
“我们园区的各类设备均实现了数字化,智能机器人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园区工程师毛盼龙介绍。
“以智能采摘为例,机器人根据预设在‘大脑’中的海量信息,通过对番茄成熟度的比对,准确分析识别采摘对象;然后,采摘机器人通过‘2D+3D’的机器视觉技术,引导机械手与末端执行器完成采摘,实际上这是一套高度协同的自动化系统。”技术人员张轩说。
据了解,园区的巡检机器人可对作物病虫害、生育期等进行识别,智能控制系统以此作出环境监测、生产采收预警等“决策”;运输机器人通过二维码导航、定位系统和雷达设备,能够精准躲避障碍物;消毒机器人则运用机器视觉、路轨两用等技术,实现对作物的精准喷灌。
设施农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其高效率产出的同时,往往还伴随着高能源消耗、高成本投入,如何转型升级也是各国竭力攻坚的重点,推进智能化、数字化建设则是方向与途径,设施农业机器人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令人困扰的是,“功能结构单一、智能化不高、作业可靠性低、高端装备依赖进口”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国内设施农业机器人的发展。
“但在朝来农艺园,我们使用的设施农业机器人,可以在运输、打药、授粉、搬运等多环节作业,打造出一个设施农业全链条机器人作业模式;并且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也为设施农业生产‘定义’一套全程国产化数字管理系统。”该系统发明人林森介绍,“系统的使用,可节能10%,节省农药60%,节省劳动力25%,提高劳动生产率25%以上;西红柿单位面积产量可40公斤以上,亩产值约8-10万元。”
(王嘉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