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回头嘱咐我们少放点柴时,手中的面团还在细长的擀面杖上飞转着。
随着“咣当”一声响,我寻声看去,玻璃瓶碎成了几块,油瓶被母亲的擀面杖撞倒了。金灿灿的清油瞬间就占据了大半个案板,若山洪暴发势不可挡。
融合了太阳、土地和金子的颜色的清油金黄发亮,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是稀缺之物。我喜欢嗅热油泼在红辣椒面上的气味,清油辣椒一相逢,随着一声响,清油的浓香和辣椒的辛辣快速交融,温婉和刚烈两个灵魂碰撞出香气四溢的气味,那气味能香透半个村庄。
此刻,它们如同脱缰的野马在案板上纵横驰骋,还有的飞溅在墙壁上,绘成了一幅幅抽象画。
“萍儿,赶紧拿碗。”母亲失声喊道。
母亲飞快地捡出碎了的玻璃片放在旁边的碗里,另一只手赶忙将案板上的清油捋向碗里。黄油在案板上横冲直撞,似乎故意和母亲玩闹,它们顺着案板缝隙钻进去,向着低处撒着欢狂奔。刚拦住这边的潮头,那边的又向别处奔涌而去。母亲让姐姐端着碗,她颤抖着双手快速地一遍遍捋着。
“血!”姐姐惊叫着。
油碗中漂浮起一小团鲜红的东西,她又拿起另外一个碗惶急地向碗里面捋着。
“甭跟你爸说。”这语气似恳求又似命令。如果父亲知道……我能想象到他的暴怒,那是一家人半年的食用油。
锅内的焦糊味丝毫没有引起母亲的注意,此刻,她的世界里只有油。后来的少半碗油中夹杂着丝丝缕缕的血丝,案板上的油几乎都被母亲捋进了碗里,随后她又拿起面团仔细地在案板上蹭着所剩无几的油,案板油光锃亮,她恨不能再从中挤出几滴油来的神情定格在了我的记忆中。
母亲从窑洞拿出平常箩面的布箩,抖掉面粉,拿起一只大碗,把第一次捋到碗里的清油倒进布箩里过滤,清油像一串金黄的丝带荡悠悠落下,溅起美丽的漩涡,一会儿,箩面上就留下了几个细小的玻璃渣子。母亲再将箩高高举起,仰头盯着那即将滴落下来的几滴油,仿佛在期盼一件圣物降临。
饭端上了桌,黄灿灿的油锅盔搅动着我的味蕾,我一次次强咽下涌上来的口水。父亲铁青着脸色:“这日子还过不过了?一顿吃完,以后咋办?”“烙一顿油饼咋了?叫娃们也解解馋,以后的日子省着点过。”爷爷瞪着眼训斥父亲。这就是我童年时代的吃油记忆。
如今步入中年,母亲经常嘱咐我要少吃油,因为健康饮食的理念已经根植于母亲心中。
酸甜苦辣的油中三味折射出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