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三代人的粮食记忆
■魏亮
文章字数:744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现在国家把粮食安全提升至战略高度,可见粮食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性。
  我的家乡地处江南水乡,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可以说,水稻作为家乡人民的主要口粮,承载着人们特殊的情感。对于粮食的记忆,我们家三代人可谓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感受。
  奶奶对于粮食的记忆,是深刻而又无奈的。奶奶出生于1917年,18岁嫁给同乡的爷爷后,成了一名典型的农村妇女。旧社会里,爷爷奶奶种田看天。遇到天公作美,收成好,交了租后,还能勉强吃口饭。要是遇上虫灾年,不但交不起租,全家人的口粮都成了难题。
  后来,奶奶生下了我的大伯、二伯和三姑。随着人口的增加,家中的日子也更艰难了。不得已,爷爷只好去城里做工,一个月赚几块大洋补贴生活。
  父亲对于粮食的记忆,是充满“恐慌”的。父亲出生于1951年,那时随着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推进,我的奶奶及父亲都分到了田地。有了自己的土地,农民就有了希望。缴完农业税后,奶奶和父亲还能吃上大米饭。
  但当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水稻亩产只有四百斤,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导致农业欠收。因此,我的父亲也经历过挨饿的日子。1974年,由于中央政策调整,我的父亲进入城市国营工厂工作,农业户口转为城镇集体户口,这时父亲才真正过上了不挨饿的日子。
  我出生于八十年代,从小没有挨饿的经历,也没有为吃饭问题发过愁。这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粮食连年大丰收。加之科技的进步,使得亩产大大提高。人们的一日三餐,也从过去的吃不饱一步步转变为现在的注重营养健康。
  三代人的粮食记忆,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条件变化,更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节约粮食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应成为我们每一位国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良好习惯,代代相传。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