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科技兴农,种业先行。发展现代种业,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深化改革和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民族种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期,先后出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更涌现出一大批无私奉献、不懈追求、投身种业改革发展的代表人物。
寒来暑往,惟愿大地丰收;风里雨里,情系三农无悔。为展现种业路上的代表风采,激励和引领更多的有志之士热爱种业、投身种业、支持种业的发展,为实现民族种业强国梦增添正能量,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农业科技报》全媒体“种铸基石粮安天下——种业先锋人物”系列报道从8月底正式启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广大读者和网友,将通过我们的笔端和镜头,看到一幅幅生动的新时代种业先进人物代表的工作场景,他们将畅谈我国种业的发展现状,共同探讨民族种业振兴的良策,共绘中国种业发展新蓝图。
张欢 全媒体记者 燕军锋 郭媛媛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著名小麦育种专家、爱岗敬业道德模范、入选“陕西精神”代表人物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赵瑜研究员,扎根陕西扶风豆村育种基地60年,坚持小麦育种研究至今,先后育成“武农132”“武农99”等五个小麦品种,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8000多万亩,实现农民增收48亿元。
坚守初心 83年前,甘肃省西部山区,一个小男孩出生了,名叫赵瑜。出生农村,从小见惯了农民的艰难,耕作的劳苦,悯农之情渐渐在心头生根发芽。高考后,毅然择农,并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农业大学,他放弃了报清华、北大的机会,毫不犹豫。
大学毕业后,赵瑜没有留京,决然地选择了杨凌,选择了农村,选择了农业。
50多年坚守至今,一心只为小麦育种,这一初心,不曾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退。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扶风豆村教学试验农场,初来乍到,满目荒草,茅棚几处,片瓦遮屋,在赵瑜眼里,这里是绝佳的“育种阵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赵瑜默默驻守在远离城镇、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豆村农场,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甘于寂寞、乐于吃苦的高尚情怀,守护自己挚爱的育种事业,为此,他不惜放弃担任学校领导的机会。
1996年,到了退休年龄,但为了把育种事业坚持下去,赵瑜申请继续坚守着学院试验农场,得到了有关领导的支持,学校长期返聘,一直工作至今。
不辱使命 8月13日,记者初见赵瑜,他个子不高,两鬓斑白,皮肤黝黑,身材瘦小,衣着简朴。
埋头在麦田,他就是一位朴实的农民老大爷,但是走近他,了解他,你就会被他身上所特有的那种学者气质所感染。
不慕名与利,拳拳育种心。春播到秋收,无论大雨还是日晒,他几乎每天下地干活,采样取标本,观察录数据,从未假手他人。
失败的原因年年不同,成功的次数屈指可数。坚持和耐心,熟赵瑜最多。
终于,非同寻常的毅力,半个世纪的艰辛,极少的科研经费投入,换来一个个优良小麦品种。“武农132”“武农99”“武农113”“武农148”“武农986”等5个小麦品种,遍及我国黄淮海麦区,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民群众有着天然的情感。培育优质小麦良种,是我一生的痴迷。”——这句话,赵瑜经常挂在嘴上。
熟悉他的人,了解他事迹的人,都知道,这句话,他不是随便说说。60多年来,他始终践行,至今未停。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党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心无旁骛,锲而不舍。
把小麦育种基地作为自己人生的最大舞台,育种报国。
收获是为勤思考、重实践、善求索的人所准备的,虽然岁月无情,光阴荏苒,但是我心依旧。——这是一位耄耋老人的岁月感慨,更是一位小麦育种专家的大爱之言。
躬耕在野,乐此不疲。如今,赵瑜又有3个小麦新品种正在参加陕西省区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