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版
发布日期:
全球农业共享中国智慧
中国对全球农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巨大,探索出的经验让很多国家从中受益
文章字数:1147
  在中国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乡,农、林、牧之间的循环复合让这个高寒贫瘠地区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凝结着江南水乡千百年来的劳动智慧……
  4月19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第五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论坛上对8个国家的14项新认定遗产予以授牌,我国“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等4项新遗产名列其中。目前,中国所获授牌遗产总数已达15项,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发起的倡议,目的在于推动保护农民仍在使用且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农业系统。2016年这项工作被列入了《G20农业部长会议公报》,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有助于将农业生态与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农村社会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在论坛现场,记者见到了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叶明儿教授,他全程参与了“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申报工作,现今获得授牌,远道而来的叶教授甚感欣慰,“农业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继续传承下去。”
  除了经济效益,遗产所在地的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及农耕文化等也因为申遗成功得到保护,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再现活力。“全球农业面临的很多问题都能在这些遗产中找到对策,农业文化遗产也正在逐渐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一大引擎。”长年负责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项目实施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表示。
  中国稻田养鱼技术在多国推广
  本世纪初,尼日利亚通过南南合作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稻田养鱼技术引进。在中国专家的协助下,尼日利亚稻米和罗非鱼的产量几乎翻了一番,如此一来不仅减少了农村贫困,也让当地群众获得了高质量的食品供给。而后这一成功经验还被推广到塞拉利昂和马里,如今稻田养鱼已经推广到东南亚、南亚、欧洲、美洲以及非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榜样,中国政府强大的支持和推动力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中国对全球农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巨大,探索出的经验,与世界共享的遗产精华让很多国家从中受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主席毛罗·安戈莱蒂积极评价中国的工作。
  “从2014年开始,中国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开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高级别培训班,如今已经有五六十个国家上百人接受了培训,本次授牌的遗产地中的大多数接受过我们的培训。此外,中国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的先进经验也正在通过‘一带一路’等各种渠道辐射到更多国家和地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介绍。(据《人民日报》)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