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三农视点 各地动态 惠农政策 扶贫开发 创业致富 农村维权 美丽乡村 前沿科技 科技杨凌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种植养殖 绿色农资 农产品安全 涉农企业 家庭农场 专业合作社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2016种子选育新方向
文章字数:1361
    编者按: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当下,优质、多抗、广适、专用等性状被育种家们逐渐发掘、创新和利用。
    年初,让我们共同跟着育种院士、权威专家们去了解,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适应经济发展情况和农民新要求的育种方向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水稻产业体系华南稻区岗位专家谢华安——
    水稻要培育“四性”综合指数高的品种 

    上世纪从50年代末到80年代,水稻育种经历了质的跨越,实现了两系杂交水稻的重大突破,此间三个阶段大幅提高了水稻单产,因此,发掘、创新、利用种质资源是提高水稻“四性”的重要手段。
    首先,野生稻在长期训化过程中,丢失了大量特异基因,如抗病、虫、杂草及抗逆、高光效和高产优质等有利基因。因此,在未来的育种过程中,应广泛收集、鉴定、评价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尤其是野生稻资源。其次,以传统育种方法为基础,深入开展抗逆遗传育种等基础理论研究及优化育种程序,创制具有优异性状的种质材料或新品种,创造特异性育种材料,从而实现水稻“四性”同步提高。同时,建立良种良法配套的区域化、模式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创制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开展节本、高效的水稻栽培技术和实用机型的研究与使用,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育种专家程顺和——
    小麦要攻克北方赤霉病
    解决南方丰产性
 

    在国家粮食安全总目标下,“北下南上”寻求小麦育种的新突破,是大势所趋。“北下”指北方品种向南发展,“南上”指南方品种向北发展。改良北方大面积品种的抗赤霉病、穗发芽等性状,改良南方大面积品种的丰产、抗冻性,目标是选育出高产的小麦新品种。
    近年来,由于暖冬、降水增加等因素影响,赤霉病迅速向黄淮麦区蔓延,成为常见病、多发病,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一大隐患。目前应对策略主要是抗病品种结合药剂防治,但是药剂防治会污染环境,增加成本,因此,遗传改良成为全球应对该病的根本措施。
    为了解决长江中下游及黄淮南片小麦主产区赤霉病问题,进行区域性协作开展抗小麦赤霉病育种工作刻不容缓,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主要麦区有良好育种基础条件的单位进行区域性协作开展抗小麦赤霉病育种工作,培育出高产优质且赤霉病抗性显著改良的小麦新品种。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赵久然——
    玉米要高产、优质、多抗、专用等统筹兼顾
 

    早熟、耐密、适宜机收籽粒是未来玉米育种的主导目标之一。为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实施全程机械化特别是机械直接收获籽粒成为必然趋势。因此,要特别突出熟期适宜、耐密抗倒、脱水快、适宜机收籽粒等特点。适宜籽粒机收的品种主要有三方面的要求,首先是要抗倒伏,其次是后期脱水速度快,此外要有较高的产量水平。与此同时,随着苗后除草剂使用的普遍,导致生产上除草剂药害易发生,给玉米生产带来很大影响,选育耐除草剂品种也已成为当务之急。
    符合“一控两减、资源高效利用”的需求目标是大趋势并呈常态化。玉米育种更应着重选育耐干旱和水分生产利用效率高的品种;耐低氮、耐瘠薄,肥料利用效率高的品种;抗多种病、虫害,农药使用量尽量少的品种。
    加强鲜食玉米和青贮玉米等专用玉米品种的选育。鲜食玉米需要突出食用品质和口感、风味等,此外增强其功能营养品质可以增加其价值潜力。同时在籽粒颜色、熟期、穗型、粒型等方面需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本组稿件据《农民日报》)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