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一根山药”如何撬动三十亿产业
——解码河南温县铁棍山药的“出圈”密码
文章字数:2374
  
  从皇家贡品到国民补品,铁棍山药缘何火了3000年?
  央视年年推介、市场季季热销,在“年货大战”中“笑傲江湖”,在“购物高峰”时“一棍难求”,曾被农业农村部连年列入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录,被拼多多家乡好物节赋予“养生顶流网红”称号……
  在垆土地中呼吸、延伸、膨壮的温县铁棍山药,如何从藏在深闺的地方特产,“闯”出全链条发展的产业新篇?如何从药食同源的养生佳品,“炼”就全产业链产值达30亿元的示范样板?
  剥开铁棍山药沾满垆土的外皮,看到的是一部“土特产”从“自然恩赐”到“品牌标杆”“云端新宠”的进阶“史诗”。
  “十年轮作”与“三标认证”里,是一块土地的品质革命
  据《温县志》和《农学丛书》记载,温县有3000年的铁棍山药种植和加工历史。这里的土壤富含矿物质,孕育的铁棍山药含有18种氨基酸、10余种微量元素。
  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种植。“一年种铁棍,十年无地力”,这句农谚道出铁棍山药的生存法则——同一块土地需间隔十年才能再次种植。
  “种一季歇十年,土地也需要存储能量。”温县祥云镇农户崔垚森种了近20年铁棍山药。11月15日,在他的承包地里,挖掘机深挖出1.5米的槽沟,七八名雇工手持铁锹,小心翼翼地将深藏土中的铁棍山药一一掘出、去泥。他说:“铁棍山药生长周期有200多天,根茎深扎土地1米多,虽然现在机械开沟、开槽省了很多力,但搭架、细刨仍需人工。”
  如此苛刻的种植条件,曾让铁棍山药濒临绝种。新时代的营养健康浪潮中,温县铁棍山药迎来了产业蝶变。从传统种植到科技赋能,这条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坚定而踏实。
  “温铁山药2号”培育成功,既保证了道地药性,又实现稳产增产;深加工产品的开发,让山药从单一食材变身为多元化健康食品。
  “十统一”标准化种植体系的建立,让千年农艺有了现代标准;“麦药轮作”模式的创新,破解了土地休耕的千年难题。
  更令人瞩目的是“三标一品”的品质认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这些金字招牌让温县铁棍山药在全国市场独树一帜。
  如今,当消费者扫码溯源时,看到的不仅是一根铁棍山药的成长历程,更是千年农耕文明与现代品质标准的完美融合。
  “七十二变”与“百亿集群”间,是一根山药的产业裂变
  “七十二变”,是铁棍山药生产加工的万千形态;“百亿集群”,则是其产业链发展的多元通途。
  温县铁棍山药凭借“七十二变”的神通、“360度”的营养、“10分”的好评,正加速向百亿级产业集群迈进。
  清洗、切片、烘干、研磨……在位于温县的怀山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车间,一根根铁棍山药经过多道工序,变成了山药粉。
  “山药变成粉只是完成‘变形’的第一步,再通过烘、拉、蒸、烤等30多道工艺,它还能变成很多休闲食品。”该公司董事长康明轩说。
  在食品深加工科技的加持下,铁棍山药有了“七十二变”的神通:融入陈皮做成含片,可健脾胃;加入燕麦做成饼干,变成茶点;兑入麦芯粉制成素面,营养丰富……小小山药跨界变身,撬动健康产业蓝海。
  其“360 度”全营养特质——健脾、补肺、益肾、养胃,更赋予产品核心竞争力。消费者以“10分”好评称赞它:“不曲不弯,来自土地的灵丹;毛须锈斑,孕育如玉的内涵。”
  叠加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产品从商超火到直播间,年销售额持续突破新高。而温县并未满足于此,着眼于产业链的长远发展,加速推进百亿级产业版图。
  在突破种源壁垒上,建成全国最大的山药种质资源圃,年繁育10万株脱毒种苗,新品研发领跑行业;在构建基地矩阵上,通过“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22个标准化基地,带动万亩种植;在打造企业舰队上,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中华老字号1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4个;在优化三产融合上,建设怀药博物馆、研学基地,开发药膳文旅路线,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在进行全球布局上,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加工产品达60余种,跨境电商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增长态势。
  目前,温县已形成“种植—加工—研发—商贸”的完整产业链,集聚868家合作社、696家相关企业,产业链年产值达30亿元。
  “千万流量”与“数字生态”中,是一场农业的智慧跃迁
  当铁棍山药遇上数字基因,一场从“泥土芬芳”到“云端密码”的产业革命悄然爆发。
  “我们直播间高峰时在线6万人,4小时内观众总数达60万人,下单6000多笔。”温县铁棍山药电商主播贺贯全说。
  贺贯全是一名90后,在抖音平台上直播带货铁棍山药,凭借生动又接地气的推介方式,迅速成长为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
  温县智慧农业指挥中心的大屏上,跳动着全县3.2万亩铁棍山药的“生命体征”——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定时更新,气象预警模型提前72小时预测。
  这种“数字种地”新模式,让亩均增产10%,药农收入提升15%。“过去看皇历选种地日子,现在看手机定种植方案。”种植大户赵炎军展示着手机屏幕,系统根据他地块的历史数据,精准推送“麦药轮作”时间表和有机肥配方。
  这种变革背后,是温县搭建的农业物联网体系——全县布设19个气象观测站、5个土壤水分站、2个农业小气候站、1个作物观测站,让铁棍山药种植从“靠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
  从“直播间狂欢”到“云仓储革命”,是一条供应链的智能升级。温县创新“村集体+农户+市场营销”模式,建设山药交易市场,吸引100余家农户入驻,实现人均收入4.3万元,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
  温县创新电商“产供销”+“仓储配”一体化发展模式,年实现怀药电商销售额10亿元。
  温县构建的“数字山药生态圈”已接入金融、文旅、科研等多维场景:购买铁棍山药及加工产品可获“怀药康养体验游”资格,种植户凭电子合同等能申请“山药贷”,科研机构通过数据共享平台获取育种样本……
  曾经“一棍难求”,而今“一键通达”。
  当这根千年铁棍山药乘云而上时,它携带的不只是垆土地的馈赠,更是一个农业强县向数字文明跃迁的密码。从《农学丛书》里的“药食同源”,到直播间里的“3、2、1上链接”,铁棍山药的故事,永远在生长。
  (据《河南日报农村版》)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