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符金壮
初冬时节,榆林乡村银装初染、暖意融融。
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有关决策部署,围绕“五好”“五优化”目标,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抓手,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为重点,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探索出一条富有榆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广大乡村呈现出产业兴、环境美、治理优、百姓富的生动图景。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
榆林市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千万工程”的重要支撑,全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创历史新高。在2969个行政村中,已有314个村集体经营收益超50万元,认定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为“千万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靖边县红墩界镇尔德井村便是产业兴村的典型代表。村民朱敬普通过发展家庭农场,养殖白绒山羊、种植制种玉米,与妻子年收入超三十万元,实现了家门口致富。该村坚持“菜篮子、果盘子、金豆子、肉盆子、庭院子”“五子登科”发展思路,发展制种玉米7000亩,引进龙头企业构建全产业链,打造“红墩界”品牌,亩收益达5000元,年产值超3500万元,有效带动村民增收。“我们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导,通过镇上‘百名干部联农户’机制,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每季度评选‘扛宁’‘栓整人家’,持续提升村民获得感。”红墩界镇党委副书记吕锦珍介绍,未来将继续协同推进生态治理、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提升。
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宜居乡村底色更亮丽
榆林市聚焦“三线两河”(铁路沿线、高速路沿线、国道等主要公路沿线、沿黄流域、无定河流域)周边村庄,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工程,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六化同步”要求,梯次推进示范村建设,率先在全省开展省级示范村市级储备建设。目前已建立“千万工程”310个示范村创建库,成功认定第一批省级示范村57个,正在申报创建第二批省级示范村56个,储备建设第一批市级“千万工程”重点村80个,并从中选取56个村推荐创建第三批省级示范村,同时扎实推进第二批80个左右市级重点村储备建设工作。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持续完善,让村民幸福感不断提升。全市形成村庄规划编制成果776个,村村通动力电完成率达100%,行政村快递全覆盖、物流配送率达到49%,5G网络通达率超80%;农村互助幸福院覆盖率83.3%,清涧县下二十里铺镇八斗岔村的幸福院便是缩影,这里每天为村里老年人解决一日三餐,更成为他们拉家常、玩纸牌的休闲养老家园。
环境整治成效显著,截至8月底,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6.9%、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9.1%、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6.9%,累计建成省级100个、市级188个、县级427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467个。
环境的改善也带动了乡村业态升级。八斗岔村村民王金曾在城里经营小餐馆,听说村里建起民宿后,返乡承包民宿餐饮服务,“既能赚钱又能照顾老人,去年一年收益就有6到7万元”,他的增收故事正是宜居乡村建设的生动注脚。此外,榆林还形成了以郝家桥村、高西沟村、杨家沟村、赤牛坬村、赵家峁村、白舍牛滩等中省荣誉村为代表的8个乡村振兴楷模村,打造了矿区综合治理、沿黄农文旅融合发展、无定河流域生态治理等多个示范引领片区,并在全省率先启动十四五与十五五过渡期间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攻坚行动。
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文明和谐乡风蔚然成风
榆林市积极探索推广多元乡村治理模式,持续增强治理效能。绥德满堂川镇“说事堂”邻里解纷工作法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定边“四李诊室”解纷工作法入选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榆阳孟家湾乡“伙场说事”、三道河子村“积分超市”、佳县赤牛坬村“道德讲堂”、府谷木瓜村“五位一体”等一批典型经验在全
省推广。全市
广泛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指导村级组织编制小微权力清单,构建起群众主体、全员参与、联动治理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文明乡风的培育让乡村更有温度。靖边县尔德井村等一批村庄获评全国“文明村”,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日益浓厚,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了精神动力。
锚定新目标 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学用贯通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内涵,以‘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建设为载体,以农村环境三年攻坚为具体抓手,探索农村改厕、垃圾治理、污水管控‘三大革命’长效管护机制。”榆林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杨子波表示,榆林将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快土地流转,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好相关行业规划与“千万工程”建设项目的有效衔接,稳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持续稳定农业农村领域安全形势,努力将更多乡村打造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榆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