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鸿燕
生态文明审计是审计工作的一种新形式,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通过评估和监督相关企业和机构在生态环保行动中的责任履行情况,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优化。生态文明审计核查企业生产过程是否符合国家环保法规、排放物是否达到环保标准、资源利用效率是否最大化,以及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等,目的在于通过对环境保护行为和经济发展实践的审核,推动企业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发挥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的正效应。
生态文明审计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定期、有计划的审计活动,主要目的是评估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管理与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审计内容包括生态环境资源审计和生态环境管理审计两个方面:生态环境资源审计主要检查和评价生态环境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情况,通过量化分析,揭示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及管理状况;生态环境管理审计则主要针对生态环境管理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审计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是否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政策法规,以及是否有效维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审计的理念与国际经济绿色化的发展趋势紧密相连。在我国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审计应运而生,逐渐成为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和生态环境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严格,生态文明审计不仅能帮助政府机关和社会公众了解企业的环境行为,还可作为企业环境信用的重要参考,对外部投资者的决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公众对企业的社会评价产生影响。
在生态文明审计过程中,审计机构会采用一系列专业、科学的方法与技术,对被审计对象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包括核查污染排放数据、评估环保设施运行状况、审查资源能源利用情况、评价环保投入的实际效果等。大数据分析、远程遥感技术和物联网监测技术等的运用,不仅增强了审计的有效性,还提升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审计过程中还涉及评价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以及这些体系与机制的建立、实施和优化情况。
作为推动企业绿色发展的有效手段,生态文明审计的目标高度具体化、操作化。审计力求识别和评估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企业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督促企业依法合规运营,推动排污许可制度有效实施,确保企业生产活动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生态文明审计还旨在激发和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投身环境保护事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通过向社会公众提供企业环境行为的真实、透明信息,助力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生态文明审计还应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点、企业规模等不同因素,采取差异化、科学化的管理措施,以确保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具体操作层面,生态文明审计需构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流程,使审计结果更具可比性与指导性。
生态文明审计的实施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重要途径,对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文明审计有助于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为构建美丽中国奠定坚实基础,为我国在全球经济中巩固领先地位、推动绿色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一、经济绿色化的国际趋势
当前国际经济正逐步转向绿色化发展模式,重视可持续性与生态保护。国际金融机构和各国政策的积极调整,共同推动了经济绿色化的国际趋势。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在其年度能源报告中强调,需显著提高绿色低碳能源的比例,以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SDGs)提出到2030年实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路径,对成员国的环境保护和绿色生产模式作出一系列具体实施建议。
经济绿色化的国际趋势体现在多个方面,从能源转型、绿色金融到环境保护政策,均显现出国际社会共同推进的意愿。在能源领域,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进入加速发展期,全球范围内正逐步淘汰高碳排放的能源体系。例如,欧盟《绿色协议》(EuropeanGreenDeal)明确了2050年实现气候中和的目标,这要求成员国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
政府层面的环境立法和市场监管也日趋严格,各类环境标准和指南的建立为企业提供了转型方向与要求,如碳排放交易系统的建立与执行。一些国家还定期发布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报告,以追踪实施效果,这不仅提高了政策透明度,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经济绿色化带来的不仅是环境质量的提升,还包括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带来的长远利益。光伏、风电制造业等绿色产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环保技术创新活动的增加对传统产业形成的挑战,也促进了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
二、生态文明审计的现实需求
随着企业环境责任的加重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对可持续发展的财务与非财务报告内容进行审计,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需项。在全球范围内,《巴黎协定》、国际环境审计准则等相关国际协议和指南,已对生态文明审计提出详尽标准与框架。生态文明审计的迫切需求还体现在环境风险管理上:当前企业面临废物处理、污水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等诸多环境风险,这些风险若不妥善管理,可能导致企业声誉受损、经济损失乃至承担法律责任。生态文明审计可为企业提供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的专业意见,助力企业构建系统的环境风险管理机制。
生态文明审计在促使企业提升绿色竞争力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环境保护已成为消费者选择产品和服务的重要考量因素,通过生态文明审计,可促进企业改善环境表现,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认可。
三、生态文明审计的机制创新分析
(一)生态文明审计的协同治理机制创新分析
生态文明审计的行业应用,已在能源、化工、建材等污染排放较多的行业中得到实践。以煤炭工业为例,通过实施生态文明审计,煤炭企业加大了对排污措施的投资,优化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有效控制了温室气体排放量,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文明审计还推动企业强化生态环境风险管理,借助审计结果反馈,企业能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战略,提高对环保法律法规的遵守程度,从而减少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
对监管部门而言,审计结果是优化产业结构、制定环境政策的依据。生态文明审计揭示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政策制定者精准识别重点治理领域,调整环保补贴或税收政策,确保公共环保资金高效利用;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和激励力度,可有效改善当地环境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绿色转型。
协同治理机制是指政府部门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密切合作,共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机制。在生态文明审计中,通过建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协同治理机制,可促进环保政策的贯彻执行,推动企业加大环境保护投入。
政府在审计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政府部门可通过审计发现环境问题,促使企业改善环境管理,推动企业向绿色发展方向转型;同时,政府还可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激励企业在环保领域进行创新和投入。
企业作为生产主体,需承担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通过参与生态文明审计,企业能了解自身存在的环境问题,在审计基础上开展环境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和绿色生产能力。
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也是协同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可发挥监督作用,对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与评价,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公众参与能增强环保意识,拓展监督渠道,促进环境保护行为的落实。
建立生态文明审计的协同治理机制,有助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企业资源环境审计中的研究型审计机制
在企业资源环境审计中,研究型审计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深入研究企业的资源利用情况和环境影响,全面考察和分析企业生产、运营及管理情况,研究型审计可为企业提供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方案和资源循环利用措施,推动企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这不仅能帮助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风险,还可促进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增强企业在绿色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能为企业提供大数据支持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更好地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推动经济向绿色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三)政府环境审计的机制创新
政府环境审计在促进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情况进行审计,政府环境审计能及时监测环境扰动和生态风险,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推动环境治理全面落实,通过审计各类环境政策和措施的执行情况,督促相关部门履行环保责任,确保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有效推进;还能加强环境保护的法治化、规范化建设,通过审计结果和建议,促进环境立法完善和执法落实,进一步提升环境治理效果与水平。
政府环境审计对推动各地区和企业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也具有重要意义:审计可揭示地方和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督促其整改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推动各方加大生态环境投入和治理力度,进一步促进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同时,政府环境审计还为增强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公开和宣传审计结果,引导和推动广大公众、企业及相关机构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环保氛围。
政府环境审计的作用机理,在于通过监测、督促、规范和引导,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开展与加强,为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与支撑。
四、生态文明审计的经济效用分析
生态文明审计的经济效用体现在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两方面。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通过生态文明审计可有效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实现节能降耗和减排目标,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审计结果的反馈机制能促使企业更注重环保投入,推动清洁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审计过程中,通过检查企业对环境保护法规的遵守情况,加强对企业环境责任的法律约束,预防环境违法行为发生,减少潜在的环境风险成本。
从宏观层面看,生态文明审计促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更重视环境效益,优先支持绿色产业和项目,推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绿色税制、环境补贴等经济手段的有效运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生态文明审计的实施有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生态文明审计有利于改善企业的公众形象和投资者信心,吸引更多绿色投资,提升企业市场价值。
生态文明审计在推进经济绿色化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经济效用,这不仅体现在直接经济效益上,更在于其对环境政策制定、企业环境行为调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未来,生态文明审计应进一步深化,以更全面地促进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在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提高治理体系的制度吸纳力、整合力、执行力,有效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在加强生态文明审计方面,需加大对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审计力度,包括对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投入和生态保护成效等方面进行全面审计,以充分了解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加强对审计结果的应用与落实,推动审计成果有效利用,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政策支持;还需加强生态文明审计与其他经济社会活动的协同配合,促进各方资源有效整合和协同治理,实现审计工作的最大效益与社会效用。
生态文明审计能显著优化资本流向和产业结构,助力推进绿色金融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潜力和竞争力;同时,通过促进环境信息公开透明,加强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提高企业公信力和市场竞争力。
(作者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