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邢台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研究
文章字数:4928
  ■陈向君
  县域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特色产业集群作为核心引擎,不仅能够夯实地方发展根基,更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助推经济强市建设的关键突破口。近年来,河北省邢台市立足“县县有集群、个个有特色”的产业基础,强力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形成了宁晋电线电缆、清河羊绒、隆尧食品、襄都煤化工、临西轴承等44个特色产业集群,立稳了产业兴市的“四梁八柱”。但相较于先进地区,邢台县域产业集群的规模与效益仍有一定差距,依然存在产业链协同不足、转型升级速度不快、市场竞争力较弱等问题,需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持续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一、邢台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一)邢台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邢台市作为河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和深厚的发展底蕴,涵盖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化工、新能源、建材、纺织服装等多个领域。根据发展历程,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特色资源驱动型。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依托地域特有资源形成,具有高度依赖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单一且产业延伸不足的特点。例如:以宁晋县盐矿、沙河市石英砂、邢台煤矿等为代表的矿产驱动集群;以威县葡萄、南和金米、金沙河面业等为代表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以若干大型龙头企业为核心,众多中小企业围绕其开展生产、加工、原材料供应等专业化配套协作。例如,隆尧县食品产业集群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为特色发展路径,今麦郎公司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吸引了大量包装、调味品、脱水蔬菜、物流等相关企业落户东方食品城。
  三是传统产业提升型。传统产业提升型集群基于县域特定领域的长期积淀,以集聚的中小微企业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资本引入和资源整合实现发展壮大。比如,清河县的羊绒产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40余年发展,形成了原绒采购、分梳、纺纱、织布、制衣、销售的全产业链条,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原料加工集散地、全国最大的羊绒纺纱基地,被誉为“中国羊绒之都”。
  四是产业园区型。产业园区型产业集群依托特定地理空间形成产业集聚形态,通过整合技术、人才、资本和政策资源,推动知识溢出、产业链协同和规模化发展。例如,内丘工业园区设立“一区三园”,通过功能分区引导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助力内丘县实现“产城融合”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襄都区旭阳经济开发区大力推广“园中园”“共享工厂”模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项目集中布局,已发展成为河北省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长、产品最多且技术最先进的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二)邢台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现阶段发展特征
  目前,邢台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正处于从要素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关键转型期,呈现出“数字智化、创新深化、生态优化”的发展态势。
  一是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协同效应显著增强。邢台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普遍致力于产业链的延伸与强化,推动单一环节向上下游拓展,逐步构建起覆盖研发、生产、加工、配套、销售、服务等环节的完整或接近完整的产业生态,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有效增强了区域产业的韧性与竞争力。例如,宁晋光伏新能源产业集群形成了从硅片、电池到组件的完整光伏产业链;清河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打造了涵盖原材料、零部件、系统总成到整车生产的全产业链体系。
  二是转型升级动能强劲,向中高端迈进趋势明显。邢台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积极通过技术创新、智能化改造、品牌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等方式提升产业层次和附加值。比如南和区宠物食品产业引进自动化膨化生产线、智能包装线、AGV物流机器人等设备,提升了产品质量稳定性、生产效率和食品安全管控水平;宁晋县线缆产业引进高速绞线机、智能化连铸连轧生产线、自动化成缆设备、在线检测系统,向中高端特种电缆领域拓展。
  三是发展模式多元化,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近年来,邢台市政府紧扣“工业强市”战略,通过强化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着力发展壮大产业集群。特别是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企业办事流程,保护知识产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施龙头企业培优壮大计划,建立共享工厂机制,促进生产要素高效共享等,有效激活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二、邢台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核心痛点
  邢台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既是区域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暴露出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当前邢台县域产业集群存在三大发展瓶颈。
  (一)产业链:规模能级不足,竞争力有待提升。空间布局分散、要素协同效率低下,制约了规模经济的形成;产业链条偏短、延伸整合能力薄弱,以任泽橡塑新材料产业集群为例,关键原材料依赖外购、本地研发生产环节缺失,且回收、再生、高值化利用等循环经济环节发展滞后;缺乏具备强大支撑力的领军企业,现有龙头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溢出有限,难以有效驱动产业链协同创新,阻碍了以核心企业为支点、中小企业协同共生的良性产业生态体系构建,导致产业集群整体发展动能不足。
  (二)创新链:研发能力薄弱,技术路径依赖制约创新突破。企业内生创新动力不足,技术发展梯度断层,以临西轴承产业集群为例,头部企业虽突破P4级技术却鲜有达到P2级国标,导致产品结构失衡;创新服务支撑体系薄弱,硬件上科技研发、资金融通、信息共享等平台建设滞后,软件上技术转移转化机制不健全,产学研要素碎片化且对接不畅,阻碍协同创新;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严重,面临“发明专利少、高端人才储备低”的双低困境,区域吸引力弱,致使智能转型急需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制约集群发展进程。
  (三)价值链:产品附加价值不足,深陷价值链低端锁定。品牌势能缺失,表现为“强生产弱品牌”,以南和宠物食品产业为例,仅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区域产品信任度低、自主品牌渗透不足,依赖代工导致价值链升级困难;技术投入结构失衡,企业“重硬轻软”倾向突出,过度投资设备而轻视算法与工艺优化,导致设备效能未能充分发挥;绿色动能缺位,虽通过“千企转型”等工程淘汰部分落后产能,但产业结构高碳化特征仍然显著,新能源装机占比低,且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虽有所提升,但仍明显低于国家级生态园区80%的基准要求。
  三、邢台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建议
  结合先进地市经验做法及邢台市产业实际,建议以“四链”深度融合为核心,通过“强链补链+技术创新+品牌赋能+绿色转型”四大抓手,构建具有邢台特色的县域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固链强基,构筑现代产业经纬,激活经济“主动脉”。
  一是系统强链夯基础。绘制产业全景图谱,升级改造传统基础产业,重点培育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构建“传统升级、新兴壮大、未来布局”的协同产业格局。同时,实施企业全周期培育,建立“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领军企业”四级梯度培育体系,打造“头部引领、中坚支撑、后备跟进”的企业发展梯队,最终实现产业链互补与主体协同发展。
  二是精准补链固根基。构建以“邢链通”平台为核心的智能监测与响应机制,形成“智能监测—精准补链—高效协同”三位一体体系。断点闭环管理,依托智能分析系统实时扫描产业链数据,精准识别关键断点与风险;针对断点实施“靶向招商—全周期服务”闭环管理,推动关键技术环节替代突破。创新协同机制,强化链内企业协作,通过技术标准互认、产能共享、联合研发等深化上下游协同效能。强化要素供给,设立产业链强基专项基金,对填补产业链空白的关键核心项目提供设备补贴等全流程支持,加速配套企业订单落地与本土化替代进程。
  三是聚合延链拓空间。纵向深挖:聚焦优势产业实施双向突破,向上游攻克超薄光伏玻璃基材、高端轴承钢等“卡脖子”基础材料技术,向下游拓展智能运维平台、氢能储能集成系统等高价值服务环节,构建全链闭环生态。横向拓维:以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跨界融合,推进多能互补智慧能源基地建设,打造虚实共生的工业元宇宙数字孪生平台,形成链群共振发展格局,构建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产业创新共同体。
  (二)涅槃振翼,创新生态聚能成势,点燃发展“强引擎”。
  一是创新链梯级布局。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三级创新链。强化基础研究与共性技术供给,聚焦突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与瓶颈问题,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赋能技术开发与核心攻关应用,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强化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核心技术攻关与集成应用;畅通产业应用与区域协同转化,打造“京津研发—邢台转化”产业协作走廊,促进创新资源跨区域高效协同与成果转化,实现重点产业链“一链一产业技术研究院”全覆盖。
  二是数智融合促转型。构建协同支撑体系,组建邢台市数字经济产业联盟,建设百人规模专家智库,构建“科技特派团+数字专员”双轨制体系;强化技术集群应用,深化5G、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等技术的集群化应用,推动光伏、纺织等重点行业龙头企业接入国家能源大数据中心平台,实现产能智能调度并构建在线绿电交易体系;打造核心赋能平台,建设邢台智造云平台,集成智能匹配、数字孪生等核心功能模块,构建覆盖产业链“研—产—供—销—服”全链条的数字化闭环管理体系。
  三是科创服务强支撑。建立“技术经纪人”制度,引进知名知识产权机构,搭建覆盖专利评估、法律风控与科技金融的全链条服务网络;实施研发费用分段补助与加计扣除政策,设立攻坚基金,以“揭榜挂帅”机制推动产学研联合突破“卡脖子”技术;创新“候鸟专家”柔性引才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定向培养数字人才,贯通“订单式培养—实践—就业”通道,建设跨区域智力共享平台,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精准衔接。
  (三)品牌跃阶,攀升全球价值峰峦,锻造国际“金名片”。
  一是品牌体系构建与质量赋能。建立“区域公共品牌+龙头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级培育体系,形成协同发展格局。以区域公共品牌为引领,整合地理标志与产业优势,塑造区域产业整体形象;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品牌,通过技术创新与标准输出驱动产业链高端化升级;打造特色鲜明的产品品牌矩阵,聚焦品质提升与精准市场细分,构建多维联动的品牌生态系统,全面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与品牌溢价能力。
  二是文化赋能与价值转化。实施文化符号萃取工程,运用AI技术辅助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化产品设计转化。例如,隆尧食品产业可从尧帝传说、祭祀礼仪等文化元素中提炼视觉符号系统,打造“尧礼”系列伴手礼等产品线;临西轴承产业可打造“精密制造”品牌IP,推出工业美学系列产品等。通过品牌故事传播和品牌运营创新,实现从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是立体传播与国际拓展。实施“新媒体传播矩阵+实体展示平台”双线战略,线上搭建“1+N”新媒体矩阵,分众化运营产业集群官方账号,开展短视频创意营销;线下实施品牌出海计划,举办“邢台智造”全球巡展暨产业链招商大会,分类组织企业参与国内外展会,联动举办产业主题周、技术对接会等系列活动,通过产需精准对接和产业链协同传播,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品牌传播格局。
  (四)生态定锚,擘画永续发展蓝图,铺就低碳“新通途”
  一是优化能源结构,提升清洁化水平。推动园区能源系统升级为集中化、智能化供应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组建绿色技术创新联盟,构建以集中供能网络为骨干、分布式能源灵活接入为基础,多能互补、智慧调控的绿色低碳高效供能格局。
  二是构建循环网络,促进资源耦合。集约建设智慧共享仓储中心、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及基于物联网的碳能双控平台。推进工业余热回收循环利用网络建设,打造工业副产物资源化利用闭环。通过建设集中喷涂、热处理等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余热、废料、废水等资源的跨企业梯级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绿色集约发展模式。
  三是创新政策机制,激发转型动力。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创新“碳效码”评价体系,设立低碳技术迭代专项基金。依托双碳智治平台,将企业减排量转化为绿色信用积分,并与差别化电价、绿色信贷、用地指标等要素供给挂钩,形成“准入—激励—约束”闭环政策体系,引导市场主体主动转型、要素资源精准配置。(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委党校)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