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高新第二幼儿园 席亚红
2023年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当前,幼儿园已普遍开展家园社协同育人实践,但部分实践存在形式化倾向,存在家庭被动配合、社会参与度低的问题,未能真正形成稳定、高效的协同合力。
完善沟通机制 构建双向、分层的沟通体系
一是建立“双向对等”的沟通主体关系。明确班主任为第一责任人,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沟通工作,与家长共同讨论育人方法,而非仅聚焦孩子的问题;设立家园共育意见箱,主动收集家长与社区的需求。
二是针对特殊群体提供适配的沟通方式。对于祖辈带娃家庭,可在社区活动室用方言、通俗语言讲解协同方法;对于留守儿童家庭,建立“学校——社区——监护人”三方电话沟通机制,避免信息断层。
整合三方资源 搭建共建共享的协同资源平台
一是构建三级资源库。一级库为园所资源,收录各园所的师资、课程与场地;二级库为家庭资源,统计家长的职业与特长,建立“家长资源库”;三级库为社区资源,梳理社区的场馆、服务与人才。资源库可通过“线上小程序”对外开放,明确资源使用规则,避免资源滥用。
二是推动资源深度融合。将社区的非遗资源与幼儿园的美术课相结合,由社区非遗传承人与美术老师共同设计“非遗手工系列活动”,并组织幼儿参与社区的“非遗亲子展”。通过园所“设计活动”、社区“提供人才”、家庭“参与实践”的模式融合,让资源真正服务于育人目标。
提升协同能力 开展分层分类的专项培训
对家长,开展需求导向的家庭教育指导:园所联合社区定期举办“家长课堂”,聚焦核心且具体的问题;对教师,将协同育人能力纳入培训体系,在教师岗前培训、在职研修中加入家园共育内容,同时建立教师家园共育案例库,供教师参考学习;对社区工作人员,开展“专业+实务”双轨培训,讲解协同育人的政策要求与育人目标,实务层面教授具体方法,如如何对接学校设计活动、如何指导祖辈家长参与园所活动,提升其实操能力。
家园社协同育人绝非一次性行为,也不是某一方的“独角戏”,而是一项需以清晰权责为基石、高效沟通为纽带、资源整合为支撑、能力进阶为保障的长期系统工程。唯有如此,方能构建起“三位一体”的高质量育人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庭、学校、社区的合力呵护下,实现全面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