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符金壮 通讯员 任雄伟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木头峪镇地处黄河沿岸,现有枣林30870亩,是当地红枣主产区。但受气候变化与劳动力转移影响,土地撂荒、红枣裂果致连年歉收。今年,该镇以“酸枣嫁接”与“林下药材”为产业转型“金钥匙”,破解红枣产业瓶颈与土地闲置难题,蹚出“生态修复+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产业转型首在思想破冰。镇党委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通过党委会、镇村干部会等“四级会议”统一思想,组织人员赴横山区、清涧县观摩,用兄弟县区案例引导群众从“怕风险”转向“抢机遇”,激发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王宁山村等6个村党支部率先示范,近日又组织镇村干部现场观摩,为下一步全面推开打好基础。
针对土地、技术、市场难题,该镇打出“组合拳”:年初在6个先行村按100元/亩流转4354亩闲置土地,由村集体承包给浙江企业(承包期10年)。企业保障流转经费,负责嫁接、养护、销售,优先吸纳本地务工,构建“企业+村集体+农户”机制。同时,企业为自主经营酸枣园的村民提供免费培训,并保底收购,解决技术与销路顾虑。此外,引导群众用闲置坡耕地、弃耕地种远志、柴胡等中药材820余亩,形成“上层酸枣、下层药材”的立体种植模式,实现“一地多收”。
为推动转型从“试点”到“全域”,该镇计划以三种模式推进其余11村。一是农户自主经营,企业提供培训与保底收购;二是村集体主导,流转土地统一生产,收益共享;三是企业托管,农户获流转费且可就近务工。预计该镇2026年新增酸枣嫁接田10000亩、林下药材田1000亩。
“今年两项产业已带动村集体及农户收入超100万元,未来3—5年综合产值将达2000余万元。”木头峪镇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镇将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让酸枣成“致富果”、林下经济成乡村振兴“新引擎”,绘就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