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变革
文章字数:2691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万英俊


  10月25日至29日,以“新质生产力农业新未来”为主题的第32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在陕西杨凌成功举行,生动诠释了“农业硅谷・科创新城”的深刻内涵。从室内展馆到田间地头,从线下实景到云上展厅,高新尖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勾勒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崭新轮廓。
  装备革新:小农机撑起大农业
  10月25日,农高会E区智慧农机装备展现场人头攒动,参展商携各式“新、奇、特”农机亮相,尽显“绝活儿”。
  “农高会是优质展示平台,每年我们都推新品,让大家感受中国制造硬实力。”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区负责人牟恒涛介绍,公司今年集中展出6款拖拉机与3款收获机。中联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最新款RL2204拖拉机首秀农高会,吸引众多客商咨询,订机需求旺盛。
  武功县南仁乡肖马村村民王管路是农高会的“铁杆粉丝”,年年逛展。“家里的旋耕机、拖拉机都从这买的,现在的撒肥机、喷药器越来越小巧智能,特别好用。”王管路说道。
  展区内,AGV户外无人运输车、AI巡检无人机等智能装备琳琅满目。一款带视觉识别系统的除草机器人格外吸睛,能通过算法精准区分作物与杂草,激光定向除草既防农药污染,又提高了生产效率。
  针对丘陵山地的小型多功能农机,体积小却能完成旋耕、播种、施肥等;设施农业用电动履带式作业车,转弯半径仅1米,可灵活穿梭大棚。
  这些接地气的装备,正在破解农业“用工难、效率低”痛点。
  智慧种养: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本届农高会田间展主展区,透明智慧方舱成“明星展品”。“以前种金耳一年一茬,现在使用这套系统可一月一收。”杨凌知君菌业负责人沈道银介绍,方舱内的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数据传至控制系统自动调控,彻底改变传统食用菌“靠天吃饭”模式。
  智慧农业变革同步惠及水产养殖。智慧渔业养殖中心的国际领先RAS循环水系统,实现“旱地养鱼”。物理过滤、生物净化、紫外线杀菌多环节协同,省水超90%且无寄生虫、无抗生素,培育的“彩虹鲷成鱼”让客商直观感受品质升级。
  种植示范园区同样亮眼。揉谷镇姜嫄村太秋甜柿园,湖南种植户王建军考察后,决定按技术标准买苗试种,盼亩产多收1000斤;杨凌良科种业试验田,河南64岁“老农”侯双奎连续十年参会选种,认准“西农979”小麦,还计划订购“陕单609”“良玉99”玉米品种分享邻村村民。
  温室大棚尽显科技力量。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的智慧温室内,水培奶油生菜28天采收,立体无土栽植的小番茄挂满枝,遮阳网、水肥系统等物联网全自动控制,全流程管理让产量提高30%以上;植物工厂“高层电梯房”栽培架中,金线莲、石斛在精准光照下生长,颠覆传统种植认知。
  “这些‘新奇特’是助农利器。”山东东营职业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龙昆表示,学员使用杨凌智能温室系统远程控温湿度,番茄亩产从8000斤升至1.1万斤。杨凌科技正助力涉农群体借农高会东风,踏上“科技兴农、产业增收”路。
  模式创新:科技赋能全产业链
  如果说单项技术是珍珠,那么产业模式就是串联珍珠的丝线。第32届中国杨凌农高会上,“技术+品种+模式”的集成展示成为鲜明特色,11个集中展示点和12个示范推广点构成的田间“样板间”,让参观者能学、能带、能复制;农高会“365天服务”的A馆常年展与“线下+线上”模式,打破了科技红利的时空限制。
  陕西圣泉乳业的发展路径正是模式创新的典型案例。依托杨凌的区位与科技优势,企业构建了“科研+养殖+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通过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的方式,将分散农户纳入标准化生产体系。“企业负责市场和技术,我们只管养好羊,每年能多赚三四万元。”来自宝鸡陇县的养殖户陈军强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致富经,他的故事引发了众多农户的共鸣。
  线上线下融合的展示模式让科技传播突破时空限制。本届农高会创新采用“线下实景+线上云展”模式,线下展馆可亲手触摸体验,线上依托“云上农高会”平台,通过AI、3D、VR技术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东盟外宾在陕西知识产权展区参观时,通过数字交互系统实时查看了玉米育种的全流程数据,对这种“科技+展示”的模式赞不绝口。
  国际合作的深化更让农业科技具备了全球视野。本届农高会同期举办上合组织农业博览会,海外展此前已在乌兹别克斯坦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开展,中乌企业围绕无花果种植、葡萄酿酒等技术深入对接。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作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的核心实训基地,已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2000余名农业技术人才,其输出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在多个国家落地生根。
  “农业不是土,是扎根大地的浪漫。”董宇辉在本届农高会现场直播时的这句话,引发了数十万网友的共鸣。当“知识带货”遇上农业科技,直播间里满是“原来农业这么酷”的惊叹,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了农业的科技含量与发展潜力。这种跨界传播与模式创新,正在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肥沃的土壤。
  创新生态:孕育农业未来力量
  农高会的舞台上,既有成熟的技术应用,更有前沿的创新探索。10月25日,在第32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开幕式上,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李小军发布《2025中国旱区农业技术发展报告》;在2025上海合作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议上,发布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阮俊虎教授团队研发的“后稷农业大模型1.0及其应用场景”成果。
  10月26日,在“2025年全国龙头企业进陕西对接活动”上,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副局长、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主任张熠发布2025年百项千项农业科技成果,涉及绿色种植、健康养殖、农产品加工和营养健康、农业信息化、资源与环境、农业智能装备等领域。
  同样,在“四新”发布活动现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新品种“西农1155”、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油菜新品种“秦优797”、华中农业大学玉米一体化基因组育种技术体系等50项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发布,彰显了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厚储备。
  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是创新生态的核心支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企业联合建立的多个实验室,成为科技转化的“加速器”。除了与杨凌知君菌业合作的食用菌资源实验室,该校在小麦育种、节水灌溉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已通过农高会平台转化应用,累计带动农户增收超百亿元。
  365天永不落幕的展览模式,让科技服务持续在线。农高会结束后,A馆及示范区的展示点将继续开放,百名专家服务“三农”咨询活动也将常态化开展。这种长效机制打破了展会的时间限制,让农业科技能够随时对接生产需求。
  第32届中国杨凌农高会用一个个鲜活实例证明,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的面貌。这场被誉为中国农业“奥林匹克盛会”的展会,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杨凌这片农科热土上,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