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高新幼儿园 韩倩倩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面对陌生的环境与人际关系,常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这种情绪反应既与幼儿的个性特质有关,也受到家庭教养方式和成长环境的深刻影响。如何理解幼儿并支持他们平稳度过这一阶段,是幼儿教师与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记录桃子小朋友在适应过程中与她的依恋物之间的互动,探讨教师在理解与引导幼儿情绪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桃子是一名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却在初入集体生活时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每天早晨,她总是紧紧抱着自己的小被子,无论老师如何安抚,都不愿将其放下。那条小被子,成为她在陌生环境中的情感依靠,是她自我安抚的重要媒介。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排队进行“小兔跳跳”游戏。老师引导幼儿模仿小兔子竖起耳朵,桃子却因为手中拿着小被子,动作显得格外吃力。令人惊喜的是,当轮到她跳跃时,她犹豫片刻后,竟主动将小被子递给了身后的小朋友。那一刻,我向她竖起大拇指,我们相视而笑。游戏结束后,我借机与桃子交谈:“拿着小被子做小兔跳,是不是不太方便?小被子掉在地上也容易弄脏,对不对?”她认真地点了点头。于是,我建议她第二天可以将小被子装进袋子里,这样既方便携带,也能保持清洁。她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
当天下午,我与桃子妈妈进行了深入沟通,了解到桃子在家中也十分依赖这条小被子。我们共同探讨了幼儿“恋物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并一致认为,理解与逐步引导比强行干预更为重要。我们商量,在家中,家长会在桃子入睡前多陪伴她,通过讲故事、轻柔按摩等方式分散她对小被子的注意力;在幼儿园,我会继续观察并适时引导,帮助她在集体活动中逐渐建立新的情感联结。
第二天,桃子提着装有小被子的袋子来到幼儿园。整整一天,她都拎着自己的小袋子参与各项活动。这看似微小的改变,实则是她从完全依赖到逐步适应的关键转折。在接下来的两周里,通过家园双方的耐心配合,桃子逐渐减少了对小被子的依赖。如今,她已能愉快地参与集体活动,每天早晨都会笑眯眯地向老师问好。
桃子的转变过程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对于初入园的幼儿而言,依恋物不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他们在陌生环境中寻求安全感的“情感支撑”。它帮助幼儿在心理上实现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过渡,是他们自我调节情绪的重要工具。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尊重幼儿对依恋物的情感需求,理解其背后的心理意义,同时通过细致观察与专业引导,帮助幼儿逐步建立对新环境的信任与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