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润泽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陈小文
在关中平原东部的沃土上,渭南市临渭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深耕农业资源禀赋,通过科技赋能、品牌升级、三产融合,持续擦亮“陕西粮仓”“中国葡萄之乡”等金字招牌,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作为国家和陕西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这里先后斩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中国果菜标准化建设十强区等多项殊荣,成为西北现代农业发展的标杆区域。
临渭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2025年临渭区粮食总面积115.93万亩,总产量43.707万吨,其中夏粮收获63.19万亩,总产量18.9万吨,秋粮面积52.74万亩,总产量24.807万吨,“吨粮镇”“吨粮村”建设成效显著。同时,特色产业根基深厚,全区水果种植面积43万亩,总产量60万吨,其中葡萄种植面积26万亩,年产量4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鲜食葡萄基地县区。蔬菜产业规模保持稳中有增,种植面积10.3万亩,总产量45万吨,形成了粮果菜协同发展的多元产业发展新格局。
以科技赋能 支撑强推品牌建设
葡萄产业作为临渭区支柱产业之一,2025年临渭区正式启动葡萄品牌升级战略,明确提出“临渭葡萄 产销量全国领先”的全新品牌口号,品牌价值达34.99亿元。
同时,着力新农业智能化水平提升,建成农业田间物联信息监测站,在葡萄产业园安装害虫自动化性诱监测设备、田间气候监测仪等设施,实现8万亩农田病虫害远程监测预警。智慧农机传感器广泛应用,2025年春耕完成机械化耕整地面积1.6万亩,小麦宽幅沟播、玉米增密度等集成技术持续推广,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
产业链条延伸 助力农业新发展
围绕葡萄、猕猴桃等主导产业,布局“产、研、储、加、销”全链条。总投资800万元的葡萄汁厂房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渭南市首家猕猴桃即食库落地阳郭镇高李村,猕猴桃“即食”技术有望纳入全省试点。
推广“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等模式,通过订单农业、生产托管、股份合作等方式,带动小农户深度融入产业链。下邽镇北七村、屈驾村等典型村依托葡萄产业实现转型,吸引青年返乡创业,3万余户家庭、15万群众通过葡萄产业实现致富,力争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村占比突破50%。
质效双升 成果丰硕
产业质效持续攀升,2024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60.74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农业增加值47.7亿元,增长3.9%。葡萄产业稳居全国领先地位,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产销对接会上500余名嘉宾参会,多家企业现场达成战略合作。
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10家企业获授“临渭葡萄”区域公用品牌使用证书,蔺店甜瓜、官路吊篮西瓜、三张草莓等特色农副产品声名鹊起。农旅融合深入推进,依托“北人文、中古城、南自然”旅游体系,打造集采摘、观光、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业态,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编制临渭葡萄品牌战略升级规划,有序推进省市区三级示范园创建,计划新增省市级果业高质高效示范园5个,培育全产业链龙头企业1户、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5家。支持渭北葡萄产业园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园区引领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健全联结机制 促进共享发展
多年来,临渭区不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加强产融对接和企业间合作。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惠及农民,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同频共振。
下一步,临渭区将持续以特色现代农业为抓手,深化品牌建设、科技赋能、三产融合,全力打造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