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陈小文
近年来,陕西省渭南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抓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市取得了新成效。
渭南市素有“关中粮仓”之称粮食、肉类、水果、蔬菜、乳制品、渔业等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首位。中省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冷藏保鲜能力达到130万吨,占全陕西的20%以上。
立足首位产业,培育乳制品、特色果业、柿子、粮油肉蔬菜深加工等4条市级农业重点产业链。百亿级农业产业链条4条,十亿级农业产业链条15条以上。白水苹果荣获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省级农业全产业链重点县7个、典型县7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农业产业强镇14个;奶山羊、苹果、生猪、蔬菜4大产业入选国家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国家级、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达到7个,数量居全省首位。
实施单产提升 确保粮食产能持续提升
确保粮食安全,持续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9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250万吨以上。印发《2025年渭南市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全面实施“百镇千村”提单产行动,打造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万亩示范片8个、“吨粮镇”21个、“吨粮村”23个,“三主融合”展示田94万亩。深入开展秋粮抗灾强管提单产夺丰收行动,持续开展“三贴近”为民办实事夺丰收工作,实行1名县处级领导、1名技术负责人包抓1个县工作机制,成立市级包抓组12个,抽调1887名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累计举办472场次,发放资料及挂图5万余份。组织召开秋粮抗灾强管提单产夺丰收暨“一喷多促”现场会,抢抓秋粮管理最后窗口落实增产措施,大力推广玉米适期晚收技术,全力以赴提高秋粮单产。截至9月26日,全市秋粮面积381.92万亩,收获27.63万亩,进度为7.23%。其中玉米面积366.31万亩,收获25.72万亩,进度为7.02%;大豆面积9.86万亩,收获1.91万亩,进度为19.37%。全市小麦播种面积0.08万亩,油菜播种面积3.63万亩。
深化农村基础建设 赋能乡村建设
围绕土地第二轮延包整市试点工作,积极开展动员部署、政策培训、摸底调查等,指导8个试点县成立工作专班。目前,市级延包试点工作方案已报省厅备案,8个县(市、区)试点方案经省厅批复同意,所有的村民小组(12166个小组)均已成立延包工作小组,89%的村民小组已完成土地承包信息摸底调查,6887个村民小组延包方案已通过会议表决,2091个村民小组已完成农户信息一轮公示,43个村民小组已完成农户信息二轮公示。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项目设计科学合理。会同市级发改、财政部门,组织专家组对超长期国债项目初步设计进行评审,并对项目的实施区域及重点工程措施进行现场踏勘,涉及建设任务的相关县根据专家意见对实施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并上报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批复。目前,已成功获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4个,其中超长期国债支持项目2个、转移支付资金支持项目2个,面积20.5万亩。
优化完善“2531”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持续做好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区域各项工作。2025年,省、市级财政衔接资金向省级重点帮扶县镇村倾斜支持6600万元。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区域共安排资金4.12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乡村建设行动等项目400个,截至9月底已开工383个,开工率95.75%,其余17个项目预计于10月内开工。
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优势明显
持续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渭南农业产业链条已趋于精细化。立足首位产业,培育乳制品、特色果业、柿子、粮油肉蔬菜深加工等4条市级农业重点产业链。百亿级农业产业链条4条,十亿级农业产业链条15条以上。白水苹果荣获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省级农业全产业链重点县7个、典型县7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农业产业强镇14个;奶山羊、苹果、生猪、蔬菜4大产业入选国家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国家级、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达到7个,数量居全省首位。
印发《关于打好2025年全市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链群硬仗的通知》,结合渭南实际完善“一链一策”高质量发展体系,全力推进乳制品、柿子、特色果业和粮油肉菜深加工4条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提档升级。严格落实“链长制”要求,实行领导负责制,层层压紧压实责任,全力推进产业链建设。对标任务清单要求,形成各产业链群硬仗2025年工作任务及重点项目清单。同时调度全市各级各类农业全产业链基本情况,做到底数清、数据准。截至目前,产业链产值稳定在1000亿元以上,百亿级农业产业链条4条,十亿级农业产业链条达到15条以上。
加工功能布局完善。围绕4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聚力打造五大加工业聚集区。农产品加工从粮油、果汁加工拓宽到羊乳、液态奶、酵素、生物制剂等。“链主”企业带动建立产业联盟,先后发展2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1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53家省级以上合作社,32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促进链队合作、产业增效和链农增收。
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全市通过“双认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11家,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站115个,覆盖率达到100%。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3个、省级5个,全市农产品抽检合格率98%以上。
科技赋能 经济运行平稳发展
渭南属陕西省唯一的粮食、肉类、水果和蔬菜调出农业大市,农业科技力量雄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渭南市设立白水苹果、蒲城酥梨、蒲城西甜瓜、大荔冬枣、富平综合、合阳葡萄、合阳旱作农业、澄城旱塬等8个专业试验站,常年有高校专业研究人员近50人,地方科研人员100多人。渭南市农科院自主选育的“渭麦9号”2021年通过国审,建立省内外示范点10个,示范推广面积12万亩;“渭麦10号”2022年通过省审;“渭科12、渭科15、渭科16”等3个玉米品种通过省审。
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250万吨以上、肉蛋奶总产量93万吨、水果总产量436万吨、蔬菜总产量342万吨、水产品产量6.3万吨。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47.23亿,较上年增长3.4%;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69元,增速7.5%,增速居全省第一。
全市存栏生猪226万头,牛21.1万头,羊157万只,家禽1574万羽;出栏生猪214万头、牛5.9万头、羊30.3万只、家禽2012万只;肉蛋奶总产量70.3万吨、水产品总产4.27万吨,同比增长1.9%、2.9%。
全市水果面积稳定在31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135万亩。水果品种达80余种,南国的火龙果、关中的猕猴桃、秦岭的鲜核桃应有尽有,每月都有新鲜水果上市。“白水苹果”“大荔冬枣”等主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295.67亿元,价值极高,前景广阔。
下一步,渭南市将进一步抓好典型总结,积极开展第三批市级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征集工作,全面总结乡村振兴和“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及宣传载体,加强工作宣传,形成正向激励,示范引领乡村振兴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