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解码“千万工程”密钥 陕西子长书写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答卷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张小雄 冯玉龙
文章字数:2357



  作为底蕴深厚的革命老区,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始终以乡村全面振兴为战略锚点,从“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哲理中,提炼生态优先、产业筑基、治理提效的核心要义。近年来,子长市将这份实践智慧与陕北大地的资源禀赋深度融合,以人居环境整治绘就乡村宜居新画卷,以特色产业培育激活县域发展新动能,以红色基因传承铸牢乡村精神新内核,正稳步走出一条彰显老区担当、兼具生态质感与民生温度的振兴之路,让新时代陕北乡村的蓬勃生机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持续绽放。
  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升级并进,美丽乡村焕发新生机
  走进子长市栾家坪街道十里铺村,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站在村头远望,75孔窑洞顶上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十里铺村党支部书记贾向阳介绍,这个0.5兆瓦的光伏电站项目,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稳定收入,每孔窑顶的光伏每年还能为农户补助500元。“过去这些窑洞顶都是闲置的,现在变成了‘阳光银行’。”贾向阳的言语中透着自豪。更令人欣喜的是,村里积极吸纳返乡创业人才,发展起菜籽油、葵花油、火麻籽油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驻村干部张卓补充道:“我们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传统农产品实现增值,去年仅特色食用油加工就为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
  在安定镇唐家川村,昔日的“断头路”已成为历史记忆。村党支部书记冯小彦带着记者走在刚打通的村内道路上,两旁是整齐的民居和洁净的庭院。“这条路打通后,村民出行方便了,农产品运输也更便捷了。”冯小彦指着路旁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说。该村以“千万工程”为契机,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打通了断头路,还完成了污水管网改造、垃圾分类处理、卫生厕所改造等工程。村民王大爷高兴地说:“现在村里干净整洁,晚上路灯亮堂堂,住着比城里还舒服!”
  这些变化正是子长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的缩影。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建成农村垃圾转运站16个、污水处理站30个,改造卫生厕所2.58万座,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与此同时,各村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环境美化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智慧农业赋能发展
  在杨家园则镇麻柴沟村的亚杰高效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高山苹果种植基地,负责人高刚正在查看苹果长势。“我们采用‘四位一体’模式,通过高标准建园、精细化管理、冷库冷藏、分级分选,确保苹果品质。”高刚介绍说,基地今年新建青砧示范园100亩,搭建防雹网1400亩,建成600吨冷库,早熟苹果产量达到984吨,同比增长9.45%。更值得一提的是基地的联农带农模式,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参与苹果种植,户均年增收1.2万元。
  李家岔镇东方红村的食用菌产业同样发展得红红火火。东方红村党支部书记谢海林带领记者走进滑子菇种植大棚,阵阵菌香扑鼻而来。“我们流转了30户农户的土地,建成20个大棚,专门发展滑子菇种植。”谢海林说,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统一提供菌棒、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确保农户收益。正在大棚里忙碌的村民南兴红笑着说:“以前种地收入不稳定,现在种蘑菇,一年能挣四五万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马家砭镇郭家河村的玉米增密度提单产技术示范基地里,绿油油的玉米长势喜人。郭家河村党支部书记郭帅介绍,今年推广“三改一提”技术集成配套3200亩,通过增密种植、科学施肥、精准灌溉,预计亩产可提高15%以上。子长市蔬菜开发中心副主任郭建补充说,全市瓜菜产量达10.87万吨,增长6.5%,其中西红柿和西葫芦在延安市第八届瓜菜展评中分获一、二等奖。
  智慧农业的推广应用更为传统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在子长市现代农业园区,物联网监测设备、智能雾化防霜冻系统、一键启动防雹网系统等数字化管理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郭建指着大棚内的监测设备说:“通过这个智慧农业平台,我们可以实时监测棚内温度、湿度等数据,及时调整管理措施,有效提升了防灾减灾能力。”目前,全市已建成智慧养殖场100个,数字农业管理平台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多元产业协同发展,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
  子长市的乡村振兴之路,不仅注重传统农业的提质增效,更着力培育多元化产业体系。在畜牧业方面,国家级肉羊产业集群和优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稳步推进,今年新开工建设10个规模化养殖场。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猪出栏4.23万头、牛出栏0.31万头、羊出栏2.09万只,分别增长7.1%、9.4%和18.8%。
  特色产业方面,子长市与山东广通蚕种集团合作开展的蚕种制种试验获得成功,生产蚕种5万张,为瓦窑堡蚕种厂、高蛋白饲料厂建设奠定了基础。上半年养蚕2000张,蚕茧产量达67.5吨。同时,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万亩,建成“中药饮片企业+初加工点+种植基地”一体化产业联合体和杨家园则镇中药材交易市场。
  马铃薯产业也在转型升级,全市种植马铃薯6万亩,新建高标准拱棚微型薯繁育基地1200多平方米,新建马铃薯示范基地5000余亩。这些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子长市持续优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四化机制”,落实“四色管理”促增收工作。累计纳入监测对象533户1420人,户均落实帮扶措施3到5项,83%的监测对象已稳定消除风险,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子长市财政安排1800万元衔接资金,持续推进“千万工程”重点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12个省、市级示范村创建进展顺利。同时,全市投入1050万元实施村集体经济项目14个,涵盖小杂粮、粉条、食用菌、酿酒、中药材、油用牡丹等农产品加工。上半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850万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7.6亿元,同比增长8.9%。
  展望未来,子长市将继续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着力打好秋粮丰收硬仗,补齐产业链短板,加快示范村创建,强化项目资金管理,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从窑顶光伏到高山苹果,从智慧大棚到清洁村庄,子长市正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奋力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篇章。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