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商洛实施“归雁计划”,大力培养村党组织书记和后备力量——
“雁”归云蒙山
通讯员 王姿颐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冯玉龙
云蒙山属秦岭支脉,山脚下的小村庄——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麻坪镇云蒙山村是汪春堂长大的地方。
去年十月,在村里新开发的露营基地旁,汪春堂正谋划着在这里种植油菜。“将来这里不仅能欣赏花海,还能吸引更多团队来此进行农业研学。”汪春堂说。
这位心怀发展蓝图的村干部,正是商洛市“归雁计划”召唤回的返乡人才。面对农村党建力量不足的困境,商洛市近年来大力实施“归雁计划”,旨在吸引像汪春堂这样在外经商务工的优秀人才回乡任职,重点培养村党组织书记及后备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2020年底,得知家乡的“归雁计划”政策后,汪春堂顶着风雪从山西回到久别的故土。次年开春,他毅然决定参选村党支部书记。面对家人的疑虑——“你出门这么久,村上人都不认得你了,能干好吗?”他的回答斩钉截铁:“我年轻时有胆量飞出去,现在就有决心飞回来。”凭着这份坚定和清晰的发展思路,2021年1月,汪春堂成功当选。
云蒙山村坐拥云蒙观华、云蒙云海等特色景观,生态禀赋优越。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汪春堂上任后的首要课题。他很快发现,基础设施不足是最大障碍——村里连路灯都没有,村民夜晚出行不便,更谈不上发展旅游。经过多方争取,200盏太阳能路灯终于在村中亮起。“路灯亮了,大家心里也亮堂了。这个村支书很能干。”村民们交口称赞。
为找到产业发展突破口,汪春堂带领村干部“走出去”取经。在柞水县考察木耳产业时,当地蓬勃的发展景象让他们备受振奋。回村后,他们立即流转土地建立黑木耳产业园,连续五年每年培育地栽黑木耳10万袋。在园区务工的村民陈芝草欣慰地说:“能在家门口上班赚钱,还不耽误照顾家庭,我很满足。”如今,村里的木耳因品质优良,已与江苏企业达成定向销售协议,每斤售价达35元。
除木耳产业外,云蒙山村还积极发展中药材种植等多元产业。2021年以来,村集体经济实现年增长50万元,带动400余人次就地就业。生态价值持续转化为经济价值,村民们也越发懂得守护绿水青山的深远意义。村里自发组建的“巾帼团”有26名成员,这支队伍定期上山清理垃圾。成员王建莉道出大家的心声:“我在这里长大生活,保护家乡是分内的事。”
从回归故土到守护家园,再到带动全村发展,汪春堂带领云蒙山村实现了美丽蜕变。村子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陕西省文明村”等称号,他本人也当选为省人大代表。履职期间,他积极为山区发展建言,先后提交《支持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推动秦岭乡村旅游发展》等建议。“大山需要代言人,群众也需要。要敢想敢干,也要敢说。”汪春堂格外珍惜每一次发声的机会。
如今,已成为洛南县乡村振兴“六星书记”的汪春堂,在镇党委支持下建起“书记帮带工作室”,通过“传、帮、聚、带、领”等方式,推动48个村党支部结对共建,组织600余名村干部交流学习,共同破解乡村发展难题。
云蒙山中生长着丰富的野生核桃和板栗,每到成熟季,家家户户进山采摘。这既是村里的传统产业,也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随着“洛南核桃”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加之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越来越多游客走进山村,为村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站在生机盎然的田野上,汪春堂道出深植于心的信念:“靠山吃山,‘山’是衣食父母,得管好、护好,才能让子孙后代持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