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持续的连阴雨对农事造成极大影响。土壤含水量过大,局地农田出现积水。机械作业难,玉米收获推迟,茬口衔接紧张,小麦播种推迟。为帮助广大农户解决“秋淋”天气造成的影响,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2025年小麦抗湿应变播种技术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针对“秋淋”天气,各地要坚持“两定一提升”原则,即坚持以墒情定播期,以播期定播量,全面提升播种质量。落实“五补一促”,全力培育冬前壮苗,夯实来年夏粮丰收基础。
坚持两定,提升质量
各地要坚持以墒情定播期,以播期定播量,提升播种质量。切勿在土壤过湿时盲目抢播,造成种子萌发困难,甚至烂种。一是抢排积水。积水田块及时疏通沟渠,调集各方力量:组织抢排积水。二是见晴就收。土壤湿度偏大、机械能够进地的田块,可对现有收割机进行适当改装,或采用小型履带式收割机,抢晴抢时收获。三是人工抢收。对于倒伏或机械难以进地收获的田块,发动群众,人工抢收。四是晾晒烘干。收获后及时通风晾晒,有条件的地方及时进行烘干,降低籽粒含水量,防止发芽霉变,力争颗粒归仓。五是深松散墒。机械可以进地时,根据耕地条件,选择深松或深翻打破犁底层,加快耕层水分下渗,促进土壤散墒。
优选品种,以种补晚
超过适宜播期后,在保证安全越冬前提下,选用适当早熟的高产品种。根据关中灌区气候特点,可选择半冬性品种,适当缩短通过春化时间,弥补播期推迟和积温不足影响。强化种子包衣、药剂拌种,提高晚播弱苗抗病防虫能力。
精细整地,以质补晚
根据墒情开展秸秆还田,保证秸秆粉碎质量,并均匀抛于田面,及时翻压入土。墒情适宜时,及时旋耕耙耱,打破板结,破碎田间坷垃,平整土地。推荐采用宽幅沟播机械进行复式作业,减少进地次数,提升播种质量。
增施底肥,以肥补晚
适当增施底肥,补充因连续降雨土壤淋溶损失的养分。做到氮、磷、钾平衡施肥,特别是要注意增施磷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和分蘖增长,提高分蘖成穗率。可每亩增施尿素2-3斤、纯磷1公斤。
增加播量,以密补晚
错过适播期后,每推迟2-3天,播种量增适当增加播量,加0.5-0.6公斤/亩,但原则上不宜超过适宜亩穗数,避免群体过大造成倒伏减产。适当浅播(2-4cm),争抢积温,减少出土阻力,加速出苗进程。
强化田管,以技补晚
田间管理要坚持“早”和“细”播后选择对路药剂封闭除草。按照“压干不压湿、压软不压硬、压大不压小”的原则,待土壤有2-3cm干土层时适时镇压,踏实土壤,弥实裂缝,保温防寒。晚播弱苗冬前可喷施壳寡糖、微生物复合菌剂和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增强抗寒能力,促进根系发育和分蘖发生。
肥水齐攻,一促到底
针对晚播弱苗,在越冬前要结合浇水或降雨追施氮肥,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春季及时开展返青-拔节期两水两肥两连促返青期灌“第一水”,少灌轻追,以磷促根,促苗早发;拔节期灌“第二水”,足灌足追,氮钾配合,壮秆防倒,保穗增粒。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