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婕
金秋送爽,五谷丰登。9月23日的陕北高原,天高云淡,阳光和煦,一场属于农民的盛典——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主会场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这片黄土地上,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涌动着发展热潮,生动展现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图景。
活动伊始,榆阳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白琛东发表致辞。他首先向全区农民朋友和“三农”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并指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区要持续完善“4+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肉羊、小杂粮等特色产业,聚力建设农业强区。他强调,要深化拓展伙场庭院经济,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同时充分发挥“头雁”的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启动仪式上,一系列活动有序开展,现场气氛热烈高涨。大会首先对粮食生产先进集体负责人、“头雁”示范带头人和优秀特色乡土人才进行了表彰。这些获奖者是榆阳乡村振兴路上的杰出代表,他们接过沉甸甸的荣誉,也扛起了更重的责任。
紧接着举行的分红仪式,让村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上盐湾镇党街则村、大河塔镇王岔村、鱼河镇梁渠村等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代表依次上台领取分红。这不仅是资金的分配,更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的直观体现,意味着村民收入得到增加,村集体也具备了更强的为民办事能力。
为拉动消费、促进产销对接,活动现场还举行了金秋助消费签约仪式,部分乡镇与企业成功达成合作意向。与此同时,各乡镇纷纷亮出本地“招牌好货”,积极推介榆阳优质农产品和伙场庭院特色产品。
展销区内人潮涌动,欢声笑语不绝于耳。鱼河稻田蟹、岔河则马铃薯、大河塔羊头、孟家湾水产品、镇川干炉等名优特产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品尝、踊跃购买。这些产品不仅展现了榆阳农业的丰硕成果,更传递着丰收的喜悦。
在现场众多身影中,一批“头雁”带头人尤为引人注目。他们如同领航的鸿雁,正带领乡亲们在致富路上振翅高飞。
“头雁”薛亮飞带着自家的牛肉产品参展。获奖时,他激动地说:“真没想到能获得这份荣誉。”在他的带领下,飞霞合作社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带动120多户村民年均增收2万多元。
“头雁”宋源带来了“叶酸玉米”这一科技农产品。目前,她正在建设的玉米加工厂,工程已完成过半。未来,她计划实现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一体化运营,不断提升产品价值。
“头雁”左建平热情地推介着他培育的芝麻香瓜和露天葡萄:“我们的葡萄全程施用农家肥、不打农药,吃起来就是小时候的味道!今年亩产达到2500斤,每亩纯收入超万元。”下一步,他计划将葡萄种植移入连栋拱棚,进一步提升果实品质和抗灾能力,让好果子卖出好价钱。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榆阳区按照《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要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合作,在全国率先实施“头雁”培育项目,创新推出三段式培训模式,有效推动政策、人才、科技等要素向农村集聚,树立了全国乡村人才培育的标杆。今年,全区317个行政村已实现“一村一雁”全覆盖,每个村都有了一位带领群众奋进的“领头雁”。
丰收节的欢庆虽已落幕,但乡村振兴的征程仍在继续。展销会上,人们依旧兴致勃勃地挑选着各类农产品;获奖的“头雁”们早已开始规划新的发展蓝图;分到红利的村民,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如今的榆阳大地,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一幅更加壮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