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水土保持科普知识
文章字数:1036
  陕南地区水土流失的特点
  陕南地区地处秦岭南麓、大巴山北麓,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水土流失特点与当地山地地形、气候条件、植被覆盖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可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
  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重力侵蚀频发(区域差异显著)。陕南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山地占比超70%),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基础。由于地形陡峭、岩层/土层稳定性差异,重力侵蚀(滑坡、崩塌、泥石流)成为高风险补充类型,不同区域特征明显分化。
  侵蚀强度“局部剧烈,整体中等”,与植被覆盖度高度关联。陕南整体植被覆盖度较高,但受人类活动干扰,局部区域侵蚀强度突出,呈现“整体中等、局部剧烈”的特点。
  季节集中性极强,与暴雨、汛期完全同步。陕南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是陕北的2—3倍),且降水高度集中于汛期,导致水土流失呈现“汛期爆发、非汛期微弱”的特征。
  流失载体“泥沙+石砾”并存,对河流淤积影响显著。陕南因地形陡峭、岩层风化,水土流失载体不仅有土壤颗粒,还夹杂大量风化岩屑、石砾,对下游河流(汉江、嘉陵江)影响更复杂。
  坡面流失以“泥沙为主”,但沟谷重力侵蚀(滑坡、泥石流)会携带大量块石(直径10—50厘米),导致沟道、河道淤积物“粗细混杂”;汉江干流及支流(如月河、丹江)的汛期淤积,约60%的泥沙来自陕南的坡耕地和沟谷侵蚀,不仅影响河道行洪能力,还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库容构成潜在威胁(需定期清淤)。
  人为因素“点面结合”,成为加剧流失的核心诱因。陕南水土流失虽受自然因素驱动,但人类活动的“点式破坏”(工程、采矿)与“面式干扰”(农业开发)叠加,进一步放大了流失风险。
  陕西关中地区水土流失的特点
  关中地区是陕西地形最平坦、经济最密集的区域,其水土流失特征与陕北的“高强度黄土侵蚀”、陕南的“山地重力侵蚀”差异显著,核心特点与平原农业开发、浅山丘陵扰动、河流淤积密切相关。
  关中地貌以“渭河平原(关中平原)为核心,周边环绕浅山丘陵”(如渭北黄土台塬、秦岭北麓浅山区、子午岭余脉),水土流失强度呈现“中心弱、周边强”的显著差异。
  与陕北“水蚀+风蚀”、陕南“水蚀+重力侵蚀”不同,关中水土流失类型更单一,以水力侵蚀为绝对主导,仅局部存在次生侵蚀。
  关中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八百里秦川”),水土流失的人为驱动因素以农业开发的“面状干扰”为主。
  关中水土流失的核心特点是“整体轻度、局部中度,水力为主、农业驱动,后果聚焦农田与河道”,与陕北、陕南形成“强度递减、类型简化、诱因转移”的梯度差异。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