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一个村庄的文化力量
——山西省临猗县北辛乡王申村关工委以文化人铸村魂
文章字数:2767
    村关工委主任许新祥在村文化大院向学生们讲解“王申村里英雄多”系列故事。 杨红文 摄

    村关工委秘书长许跟江在村史馆围绕村里的电影放映机向学生们讲解村民以前的文化生活情况。 杨红文摄

  9月22日8时许,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山西省临猗县北辛乡王申村文化大院又迎来了回村休假的青少年学生,开始了新一天的展览教育。
  门口,71岁的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许新祥一边熟练地掏钥匙开门,一边侃侃道来:“老古董里有故事,老物件上有乡愁。今天参观学习的重点是村史馆,大家细细看,好好学。”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拥有2700口人的王申村,耕地面积达一万余亩,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民俗浓郁的苹果种植专业村。近年来,该村关工委结合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以弘扬传统文化打底,以教育青少年成长固基,以涵养村风民俗增效,通过文化兴村,使该村“满盘沙”的多元力量汇成“一盘棋”的统筹发展。
  构筑传统文化新载体
  远水茫茫、近山叠嶂,地处大嶷山脚下的王申村,与黄河遥望,构成一幅人文画卷。
  “大门头里铺翡翠,咸阳城里万丈光;要问这是啥地方,王申村里果飘香……”说起王申村昔日的荣光,村民李民的顺口溜一段接一段。
  王申村历史上文华璀璨,人才辈出。明清时期,晋商代表李新兴三代铸就了晋商精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抗日英雄、解放战争功臣、抗美援朝志士42人,书写了血与火的战绩;1958年创办的王申敬老院负有盛名……
  历史长河的积淀,让这里的文化底蕴愈发深厚。
  “如何发掘整理村里这些传统文化,让其在新时代再焕光华、再领风骚,这是村民的呼声,也是发展的要求。”王申村党支部书记李润民说。
  时代有呼唤,“五老”有回响。
  2015年,在村里出生、在村里成长的退休老干部李峰提议,成立村关工委,把村里的乡贤五老组织起来,发挥他们有时间、有文化、有威望、有情怀的优势,引领推进王申村乡村文化建设。
  此提议立刻得到村民的积极响应,30多名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申请加入。时任村党支部书记许新祥就是其中一位,并勇担村关工委主任重任。
  村关工委根据村情实际,设立了法制宣传组、村风建设组、教育宣讲组、书法绘画组等8个小组。
  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一个好的平台和载体。许新祥和乡贤五老们商议,决定以村里的“李家四合院”和闲置的影剧院为基础,建设文化大院、文化大礼堂和村史馆、革命功臣馆、党史国史教育馆、书法展览馆为主要内容的“一院一堂四馆”文化场所,构筑乡村文化新载体。
  有着500年历史的李家四合院经抢修变成了一座精彩纷呈的“王申村文化大院”,又把1983年建设的村影剧院翻修加固,换装为“王申村文化大礼堂”和村民文艺活动场所、科技培训课堂及书法展览馆。
  在硬件升级改造的同时,以弘扬王申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软件”建设也在“迭代焕彩”。
  由《社会主义火车头》《苦乐年华忆乡愁》《黄土地上竞风流》《民居日新上层楼》《追梦明天展鸿猷》等十个篇章构成、共30余万字的《王申村志》出版发行;由乡贤五老们收集、发掘、整理代表村各年代特点的实物160多件、照片380多张,制作成板面32块,撰写文稿10余篇,制作展柜6节,全部在文化大院中村史馆、村革命功臣馆和村党史国史教育馆进行陈列。
  “在传统文化弘扬上,我们无非是早想了一步,构筑起了乡村文化建设的队伍和阵地。”村关工委副主任李兆业说。据统计,这几个展馆建成开放至今,前来参观的青少年和各界人士已达5000多人次。
  唱好乡村关爱大本戏
  在阵地建设轰轰烈烈改造升级的同时,村关工委坚持唱好乡村关爱的大本戏。通过乡贤五老的“讲、宣、导”三字诀,奏响了新时代“爱的奉献”。
  “唱好乡村关爱大本戏,其核心不过三个——关爱谁?关什么?怎么关?”村关工委主任许新祥说,“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唱好乡村关爱大本戏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对于在校的青少年学生,王申村定时开放“一院”“四馆”,利用节假日,关工委组织他们参观,让他们了解村史,濡染乡情,致敬英雄,热爱家乡。
  第六居民组李某13岁的孩子,正上小学五年级,不知何故产生了心理障碍,不愿意上学读书。关工委几位“五老”多次陪伴着他到“一院”“四馆”参观开导,终于打开了孩子的心结,让他高高兴兴返回校园。
  第八居民组的青年学生李小润应征入伍前,关工委的“五老”和他一起去“革命功臣馆”学习,共同感受先辈的英雄事迹,并在英雄榜前宣誓。两年后,李小润在部队荣立三等功,成为全家乃至全村的光荣。
  针对村里的青年农民,王申村关工委选择5名有文化、有口才的“五老”组建了故事宣讲队,用本村人和事编故事、讲故事。
  他们先后编写了《李新兴繁荣了咸阳城》《威风锣鼓闹香港》《李荣发崖下杀鬼子》《李永光创建敬老院》等十个故事,在村党员主题日讲,在村组会议上讲,在村里红白事上讲。
  其中,许新祥专题讲解王申村抗美援朝志士的英雄事迹。截至目前,他已讲了160场次,产生了很大影响。
  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
  “墨犁耕心田,笔斧拓神境”“翰墨生清风,山乡识好梦”……行走在王申村,家家户户门上悬挂的书法木刻对联,副副传神,字字真切,呈现出王申村向上、文明、淳朴的新面貌,书写出唯诚难欺、诚信为本、和谐友善的新风尚。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振兴,还需要文化振兴。王申村关工委按照村党支部、村委会确定的以文化兴村的途径,通过搭建各类文化平台,厚植农民文化素养,涵养乡风文明。”青年书法爱好者许江勇说。
  以王申村关工委的书法绘画组、文艺表演组、诗词楹联组为依托,引领全村形成了近百人的文化艺术活跃人群。他们每逢节日、村里演戏、红白事,都要组织大家编诗文、写贺联、送表演,传承文化民俗,年活动量达260场次以上。先后成功举办了“美丽王申”“诚信王申”“友善王申”“文明王申”四届书法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已成为该村一道独特的乡村景观。
  巷道里张贴着《二十四孝图》小故事绘画;广场的大理石上,雕刻着村规民约;王申村关工委把村党支部、村委会评出的道德模范、孝顺媳妇、文明家庭等好人好事写成诗歌,并配上照片,制成板面,悬挂在村中央。
  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现在的王申村村风文明、干群团结。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有帮助外地客商解决生活难题,为全村果业销售架起桥梁的宁启才;几年如一日义务修整田间道路的陈开国;自掏腰包将门前空地修建成广场供村民娱乐的陈根录;十几年无微不至照顾病妻,撑起一片天的李宏太;默默资助村里孤寡老人的陈守科……
  “书以明理、文以正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宣传了王申村,更为建设文明、友善、和谐、美丽的王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申村党总支书记李润民说,“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在王申村的表现就是‘满盘沙’的多元力量汇成‘一盘棋’的统筹发展。”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王申村关工委以文兴村、以文化人,让文明新风得以弘扬,让传统美德得以传承,让村民守得住‘根’,留得住‘乡愁’,看得见‘远方’。”北辛乡党委书记黄志恒说。
  (闫豪杰 王倩)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