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高新幼儿园 朱姗姗
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影响。中班幼儿正处于劳动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此时期的劳动教育应区别于简单技能训练,而是注重兴趣培养和习惯养成。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强调“教学做合一”,主张劳动与生活紧密结合。本研究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针对当前幼儿劳动意识薄弱、家庭包办代替过多等问题,采用“生活化”与“游戏化”策略,通过创设浸润式的劳动环境、设计趣味性的劳动游戏、挖掘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以及构建家园协同共同体,有效激发中班幼儿的劳动内在动机。
一、“生活化游戏化”策略是激发幼儿劳动动机的有效途径
传统说教式、任务式的劳动教育容易引起幼儿抵触。而将劳动任务转化为游戏挑战(如“全能生活王”闯关)、融入角色扮演(如“餐厅服务员”)、并赋予趣味情境(如“送玩具回家”),则能极大地调动幼儿的参与热情和主动性,使劳动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和探索,从而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生活化策略注重在一日生活中挖掘劳动教育契机。例如早餐后让幼儿自己整理餐具、午睡时自己穿脱衣物、户外活动后合作整理器材等,使劳动成为日常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而非额外任务。这种常态化、生活化的劳动安排让幼儿在不经意间养成劳动习惯,发展生活自理能力。
二、环境支持与明确责任有助于维持幼儿劳动参与兴趣
本班创设的“可视化”操作步骤图(如扫地图示)降低了劳动技能的难度,而“责任到人”的标识系统(如个人植物盆、小组玩具框)则赋予幼儿明确的角色和任务,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任务归属感,使劳动行为得以持续和巩固。
有准备的劳动环境对幼儿劳动习惯养成至关重要。本班级设置了“劳动小能手”墙面,展示幼儿劳动照片和成果;投放了适合幼儿身高、手型的劳动工具,如小扫帚、小抹布、安全剪刀等;提供了个人储物空间和小组责任区,让每个幼儿都有属于自己的劳动责任领域。
三、家园协同是巩固劳动习惯的重要保障
家园共育是幼儿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研究发现,幼儿在园形成的劳动习惯在家庭中容易出现倒退。通过发布“家庭劳动清单”和分享“亲子劳动日”活动,我们成功引导家长转变包办代替的观念,为幼儿提供了持续一致的实践环境,有效弥合了家园教育落差,巩固了劳动教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