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至,黄淮海夏玉米进入后期灌浆成熟期,冬小麦备播在即,北方春大豆正值鼓粒关键期。今年气候条件总体有利,但秋汛与低温等不确定因素并存。本期围绕夏玉米、冬小麦“双晚”技术与大豆“四防一促”,推出综合管理方案:玉米坚持适期晚收、机收减损,小麦落实适期晚播、精细整地与冬前壮苗培育,大豆抓好防渍涝、防低温、防倒伏、防病虫和促早熟。广大农户要因地制宜,强化农机农艺融合与防灾减灾措施,确保秋粮丰收、为明年小麦高产夯实基础。
夏玉米适期晚收促灌浆增粒重
延长灌浆,增重脱水。玉米最佳收获期为生理成熟之后的完熟期,即苞叶黄白干枯松散,籽粒乳线消失脱水变硬,且籽粒基部出现明确“黑层”,呈现出品种固有的色泽,含水率降至30%以下。一般日平均气温达16℃以下玉米灌浆速度明显下降,14℃以下基本停止灌浆。各地应根据品种特性、茬口要求和天气条件适期晚收,正常情况下延长10天左右收获为宜,黄淮海北部建议10月5—10日收获、不迟于10月15日,黄淮海南部可延迟到10月10—20日收获、不迟于10月25日。
机收减损,颗粒归仓。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安排好农机手农机具调配、收割机保养调试、晾晒和烘干储藏准备等准备工作。机械收获应大面积连片推进,提高联合收获机工作效率。要分类开展机收作业,对密度高、群体大、产量高、早晚及雨后植株湿度大时,适当降低作业速度;对粒收地块,要确保籽粒含水率降至25%以下后收获;对过湿地块,优先选用履带式收获机;对倒伏地块,优先选用能够贴地作业的高性能玉米收获机或加装倒伏扶禾装置。收获后及时晾晒或烘干,穗收玉米应籽粒含水率降至25%以下时,再机械脱粒,以防霉变。
大豆生长后期“四防一促”夺丰收
当前,北方春大豆处于鼓粒期,是大豆产量形成关键期。据气象部门预测,北方地区秋汛预期较重,大豆后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要加强大豆后期田间管理,以防渍涝、防低温、防倒伏、防病虫、促早熟“四防一促”为重点,全力以赴防灾抗灾夺大豆丰收。
防渍涝。雨后及时疏通沟渠,抢排积水,降低田间土壤湿度,预防沤根烂根,减轻渍害影响。对受灾地块及时清理植株,视倒伏程度扶正培直护根,促进恢复生长。大豆经过水淹,土壤养分大量流失,同时根系吸收能力衰弱,应及时追肥增加产量。绝收地块可及时改种速生蔬菜等短生育期作物,尽量弥补灾害损失。
防低温。密切关注气温变化趋势,采取叶面喷施芸苔素内酯等生长调节剂,增强植株抗寒能力,切实防范早霜和寒露风等低温冷害。对墒情偏差的地块,因地制宜补水改善土壤墒情,做到以水调温。对发生低温冻害、产量减产的地块,可适时晚收,延长后熟时间,稳定大豆产量。
防倒伏。适时追施钾肥增强大豆植株抗倒能力,尽量降低产量损失。遭遇大风、冰雹造成倒伏的地块,要根据倒伏程度,因地因情施策。对严重倒伏(植株倒伏于地)的地块,不要人工扶起,以免植株折断,造成更大的产量损失。对轻度倒伏的地块,可人工适当扶起,两行对扶,并培土施肥,促进恢复生长。
防病虫。坚持病虫兼治、以防为主,切实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控。东北地区重点防治食心虫,黄淮海地区和西北地区重点防治点蜂缘蝽和烟粉虱,南方地区重点防治斜纹夜蛾、高隆象和锈病等。在病虫防治过程中,可与喷施叶面肥、调节剂同时作业,实现防病、防虫、减灾、提质、增产的多重效果。
促早熟。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补充养分,同时根据土壤缺素情况适当增施钼酸铵、硼砂等微肥,喷施时间以下午4点后为宜。此外,通过拔净田间大草,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可促进大豆生长发育。
冬小麦适期晚播防旺长保越冬
精细整地,打好麦播基础。秸秆还田留茬高度应在10厘米以下,做到“切碎撒匀、草土混匀、镇压耙实”。整地推行翻、旋、耙、压一体化作业,实现土壤深、细、平、实相统一,达到上虚下实待播状态。旋耕整地深度要达到15厘米以上,旋两遍后镇压耙实;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要深耕一次,耕深25厘米以上,做到机耕机耙相结合。适墒镇压,特别是秸秆还田地块,做到镇压耙实、踏实土壤。
适期晚播,确保一播全苗。合理确定播期。对照主茎叶龄6叶至6叶1心的越冬期壮苗标准和主茎叶龄不低于3叶的晚播小麦安全越冬的基本要求,正常天气情况下黄淮海北部麦区适宜晚播期为10月5—15日、不迟于10月20日,黄淮海南部为10月15—25日、不迟于10月30日。科学确定播量。一般黄淮海北部麦区确保亩基本苗20万—30万,南部麦区18万—25万。播种时日平均气温低于15℃后,每推迟一天播种,基本苗增加1万,但黄淮海北部麦区不宜超过40万,南部麦区不宜超过35万。提高播种质量。落实种子包衣、药剂拌种技术,最大限度减少“白籽”下地。大力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宽幅播种或窄行播种等高质量机械化播种技术,减少缺苗断垄,提高播种均匀度,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
强化田管,培育冬前壮苗。抓肥水促控。要做好氮、磷、钾平衡施肥,特别是要重视施用磷肥,可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和分蘖增长,提高分蘖成穗率。越冬前对底肥不足、叶片变黄的弱苗,结合浇水或降雨施肥,促弱转壮。抓播后镇压。播种后要适时镇压,保证镇压力度和均匀度,做到土壤沉实、种土密接,减少土壤透风跑墒,降低寒潮等灾害天气影响,促进麦苗生长。对冬前长势偏弱麦田要注意轻压,避免出现机械损伤。抓除草防虫。利用冬前麦田化学除草的有利时机,在日平均气温10℃以上、小麦3—4叶期、杂草2叶1心至3叶期,选用适宜药剂,防除麦田杂草。要密切监测地下害虫、麦蜘蛛、蚜虫等发生动态,一旦达到防治标准,及时开展综合防治。
(本版稿件由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张朝辉参考农业农村部网站、全国农技推广网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