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日前发布2025年农业主导品种名录,由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简称“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培育的优质香粳稻“郑稻C42”成功入选。“‘郑稻C42’从豫南到豫北具有普遍适应性,种植推广已进入快速扩张期,重塑了传统‘南籼北粳’的种植格局。”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所长程泽强表示。
“郑稻C42”的关键突破
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水稻研究室主任王亚博士介绍,“郑稻C42”通过优良性状基因聚合,实现“丰产、优质、抗病、广适”四性协同提升,成功解决了优质粳稻在高产稳产、跨生态区适应性方面的难题,真正实现了从豫南到豫北的全域适种。
在濮阳县前康庄村示范基地,“郑稻C42”较传统优质稻种植每亩增产200公斤以上;在原阳县水牛赵村,采用“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种植,亩产稳定在550 公斤以上。除豫北稻区外,豫南多个示范点的“郑稻C42”同样表现亮眼,亩产均超700公斤;其中,潢川县川香家庭农场采用纯有机方式种植的“郑稻C42”,亩产达500公斤,实现了当地有机水稻产量的重大突破。
从核心性状来看,“郑稻C42”的多性状协同优势显著:一是产量高,一般亩产可达650—700公斤;二是米质优,整精米率73.3%、直链淀粉含量16.8%、垩白度低至1%、透明度达1级,且自带香味,食味值高达90分;三是抗性强,中抗稻瘟病,株型紧凑且抗倒伏,适应多种种植环境。
“郑稻C42”实现“鱼与熊掌”兼得
黄河沿岸的原阳县等地,是全国闻名的优质粳米产地,以“黄金晴”为代表的原阳大米广为人知。但随着种植环境变化与市场需求升级,这一优质稻区逐渐面临挑战:“稻瘟病防控压力较大,且农户对水稻产量和米质的要求日益提高。”王亚指出,这对水稻品种选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需破解“优质—高产—抗病”的矛盾,打破南北地域种植局限,实现品质与产量、抗性的“鱼与熊掌”兼得。
为此,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水稻团队以培育优质食味米为目标开启攻关。团队首先对“黄金晴”进行改良升级,选育出“水晶3号”,该品种在2018年荣获“首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水晶3号’虽口感佳、产量高,但缺陷也较为明显:株型披散,后期倒伏风险高,且稻瘟病抗性仍不够理想。”
为突破这一困境,水稻室科研团队持续探索“表型选择+基因选择”的多目标协同改良育种模式。经过多年多区域观察测试,结合功能基因芯片技术,从500余份核心种质中,筛选出米香浓郁、稻瘟病抗性强、穗大粒多、成熟落色好的“阳光香稻”,与产量水平高、综合抗性好的江苏糯稻进行杂交配组,打破了传统育种“先看长相再推测基因”的局限。最终经过多代精准筛选,“郑稻C42”成功脱颖而出。“‘郑稻 C42’聚合了优良食味、抗稻瘟病、理想株型、高产等多重优良性状,高度契合当前优质稻生产需求与市场需求。”
(据《河南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