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李煜强
本期专家
陈永安,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理事、陕西省猕猴桃产业体系岗位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果树育种及栽培研究工作。 猕猴桃作为我国特色经济作物的重要代表,其品质优劣直接取决于关键生长期管理与采收贮藏技术的科学应用。当前正值猕猴桃品质提升的核心阶段,为破解果农生产难题、提升果实商品价值,陕西省猕猴桃产业体系岗位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研究员陈永安结合多年科研与实践经验,系统梳理出猕猴桃品质提升关键窗口期管理及采后处理技术要点,覆盖田间管理、科学采收、贮藏保鲜全流程,为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精准把控特性 做好关键窗口期田间管理
猕猴桃生长具有“六喜六怕”的鲜明特性——喜光怕晒、喜水怕涝、喜温怕冻、喜静怕风、喜微酸怕强碱、喜肥沃怕瘠薄,田间管理需围绕这一特性精准发力,重点抓好四大环节:
追施优果肥。采前40—50天是猕猴桃优果肥施用的黄金窗口期,需以钾元素为主、搭配磷元素,避免使用氮含量高的肥料,防止影响果实品质。可选用氯化钾、硫酸钾等肥料,每株用量约1公斤;同时配套施用高钾型水溶肥,如黄腐酸钾需稀释500倍后施用;叶面喷施需同步跟进,选用0.3%磷酸二氢钾、钙肥及吲哚乙酸,每7—10天喷施1次。
科学灌水。果园土壤持水量需始终保持在70%—80%,需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补水,同时规避灌溉误区。浇水需避开正午高温时段,选择早晚凉爽时进行;采用大水漫灌方式时,需确保水流轻缓、不积水。进入秋季后,需提前疏通排水系统,严防连阴雨导致的涝害,保护根系健康。
病虫害综合防治。针对猕猴桃常见病虫害,需按“病害早防、虫害早治”原则,选择合适药剂与防治时机,同时注意用药安全。
病害防治方面,褐斑病、早期落叶病、腐柄病、灰霉病、蔓枯病,可选用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菌毒清、农抗120等药剂;溃疡病需遵循“两前两后”原则(花前、花后及落叶前、采果后),选用中生菌素、春雷霉素、梧柠霉素,搭配氢氧化铜、春雷王铜、噻霉酮等喷施。
虫害防治方面,对小薪甲、蝽蟓、红蜘蛛、斑叶蜡蝉、金龟子等害虫,可用2.5% 虫赛死 2000 倍液、毒死蜱3000—4000倍液或菊酯类药剂防治。
注意事项。8月底至9月初停止对猕猴桃树的摘心操作,若叶幕层过厚,可适当摘除部分叶片,保证果实充分见光上色。严格遵循适时采收原则,早采会导致果实未充分成熟,直接降低产量、品质及耐贮性。
严守标准与规范 落实科学采收技术
科学采收是衔接田间生产与后续贮藏的关键环节,需从采收标准、采前准备、操作细节三方面严格把控:
明确采收标准,精准确定采收期。不同猕猴桃品种从受精到成熟需130—160天,成熟期集中在8月至11月,且各品种间差异显著。中华猕猴桃采收期为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多数集中在9月中下旬;美味猕猴桃采收期为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多数集中在10月中旬。果实成熟度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核心衡量标准,最低采收标准需达到6.5%;计划长期贮藏的果实,含量需达到7.5%,此标准下果实贮藏性、货架寿命及软熟后风味最佳。
做好采前准备,规范采收操作。采前20—25天禁止喷洒农药,避免农药残留;采前10天停止果园灌水,若遇大雨,需间隔3—5天后再采收,防止果实含水量过高,增加运输、贮藏过程中的碰伤风险。
采收需选择晴天凉爽时段或多云天气,避开中午高温;利用果实成熟后与果柄形成的离层,轻按果柄即可使果实自然分离。同时,采收人员需剪短指甲并修平滑、佩戴软质手套;采果筐、箱底铺垫稻草或棉线等柔软物质,装筐不宜过满;采收顺序遵循“先下后上、由外向内”,减少对其他果实的触碰损伤。
强化贮藏与运输 保障采后品质稳定
采后贮藏保鲜与冷链运输直接影响猕猴桃货架期与商品价值,需通过预冷处理、环境控制、规范管理等方式实现品质保障。
预冷处理。果实采收后需在24小时内将果温降至1℃左右,快速消除田间热,且需控制全流程时间:采后到装车不超过12小时、运输到库不超过6小时、卸车—质检—初选—入库不超过8小时,总耗时不超过50小时。常用预冷方法包括自然预冷、冷藏间预冷、强制通风式预冷及真空预冷,其中真空预冷需注意避免果实失水。
贮藏方式与环境控制。根据贮藏需求与条件,猕猴桃贮藏可分为简易贮藏与现代贮藏两类,不同贮藏方式的环境控制要求不同。
简易贮藏(常温贮藏):适用于短期保存,包括地窖贮藏(需建立通风体系)、通风库贮藏(利用昼夜温差降温,可改良后加装轴流式风机)、聚乙烯薄膜+保鲜剂贮藏(适合家庭短期使用)。
现代贮藏(低温贮藏):为当前主流方式,机械冷库贮藏需按品种调控温度——美味猕猴桃控制在0℃±0.5℃,中华猕猴桃控制在1℃±0.5℃,湿度均需≥95%,贮藏期可达3—5个月;气调冷库贮藏可将贮藏期延长至半年以上,需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在2%,并使用乙烯吸附剂降低库内乙烯浓度,延缓果实成熟。
入库管理与冷链运输。入库时,挑选分级后的果实需轻放入衬垫0.03毫米带孔聚乙烯薄膜袋的果筐,每筐装10—15千克,按产地、品种、等级分别堆码,货垛间距、通道宽度等需符合通风要求;贮期需每月检验果实硬度、糖度及病害情况,确保好果率≥95%。
冷链运输全程需使用冷冻车辆(常温、恒温、冷藏、冷冻型均可),避免温度波动导致果实软化变质。针对即食猕猴桃需求,可通过化学处理、变温处理,或调节温度、湿度、气体环境,调控淀粉转化与果胶降解,实现果实采摘后直接食用的品质要求。
陈永安强调,抓好猕猴桃关键窗口期管理及采后全链条技术,是提升果实品质、增加果农收益的关键,需结合品种特性与实际生产条件灵活应用,才能切实提升果实品质、增加果农收益,推动猕猴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