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日灼损伤的苹果
免套袋秦阳苹果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耿苏强 王朝阳
高温、干旱等极端气候下,早熟苹果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八月中旬的陕西省富平县早熟苹果产区,烈日炙烤着每一寸土地。在淡村镇瓦窑村的一片苹果园里,果农郭振锋抹了把汗,指着眼前一片泛红的早熟苹果笑道:“连续两个月没下雨,这些没套袋的果子反而比套袋的表现好。”
今年夏季持续高温干旱,早熟套袋苹果(秦阳、嘎啦等品种)普遍个头偏小,产量下降明显。采访期间,当地果农纷纷表示:套袋苹果在高温干旱条件下,袋内温度可达50℃以上,严重阻碍果实膨大,特别是摘袋后果面灼烧严重,影响果品质量。
高温干旱下的“意外收获”
8月18日正午,地表温度已升至42℃。富平县淡村镇的黄土被晒得发白。“前期受高温影响,10个早熟苹果里有5个要扔掉,一亩地损失近一半。”果农穆顺民说,“这天气,袋子成了蒸笼。”
从今年特殊气候下的表现来看,免套袋苹果反而效益更佳。今年7月10日左右的高温时段,套袋苹果在摘袋后经太阳暴晒,易出现日灼,进而引发软腐等病变,严重影响销售。
瓦窑村党支部书记张忠银说,套袋苹果虽然初期能以每斤5.4元至4.9元的较高价格卖出,但这一价格仅持续一周,且销量有限,约占总产量的20%。之后因果实病变,价格大幅下降,果径65毫米以上的果子仅能以每斤1.7元至1.8元的价格被客商整园收购。
“而免套袋苹果长期在露天生长,抗逆性更强,受高温影响小,售价相对稳定。”郭振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40棵秦阳苹果树因施用“宏保旺生物免疫膜”,收获近4000斤果实,每斤价格约3.2元,收入1.2万元。
采访结束时,郭振锋执意让记者尝个苹果:“别看长得没那么俊,吃起来可是小时候的味道。”咬下一口,清脆甘甜,汁液充盈,这是黄土高坡在旱季里结出的珍贵果实。
从“小众尝试”走向“主流选择”
2020年,农业农村部正式将“苹果免套袋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列为全国十大引领性农业技术,旨在解决传统套袋模式导致的用工成本高、果实风味下降、环境污染等瓶颈问题。
然而,该技术的推广面积却不尽如人意。在淡村镇采访期间发现,瓦窑村和古西村仅有几户果农进行了小面积尝试。
免套袋技术为何发展这么慢?到底是果农不会操作、不敢尝试还是不相信效果?调研后发现,从种植端来看,无论是接触到的果农还是客商,提起“免套袋”这个话题,普遍持观望态度。
面对苹果生产的困境,如何提升效益、恢复果农的种植积极性,还需要政策和市场的引导。果农们“以身入局”后发现,“宏保旺苹果免套袋栽培技术”不光“免”去了套袋、摘袋的辛苦忙碌,还节省了大量人工和纸袋费用。
“尤其在今年极端气候下,使用宏保旺免套袋栽培技术和产品生产出的苹果,不仅果个大、果面光洁,而且品质和产量相对稳定。”流曲镇北耕村果农王金定说。随着农村劳动力成本攀升,以及套袋技术在极端天气下的弊端逐渐显现,苹果免套袋栽培技术也将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从“观望犹豫”到“主动尝试”
传统套袋模式中,纸袋材料费、套袋工费和摘袋工费等使得成本居高不下,且面临工人难找的问题。采用免套袋技术后,则可大幅减少用工和材料成本。
在淡村镇的调查显示,套袋苹果投入较高。以树龄五年以上、亩产5000斤左右的果园为例,每亩需套15000个袋,每个纸袋成本4分,套袋人工成本6分,加上额外费用,每袋综合成本约1.5毛,每亩套袋成本约2200元。
随着免套袋苹果栽培技术从试验示范走向后期规模化应用,免套袋苹果将迎来多重利好。从产区实践来看,在淡村镇部分果园推行的“宏保旺苹果免套袋栽培技术”,成效显著。
瓦窑村果农张锋今年首次尝试使用“宏保旺生物免疫膜”种植免套袋秦阳苹果,4.7亩果园收入6.3万余元。“免套袋秦阳苹果不但减轻了投资成本(套袋的人工+果袋费用),还降低了自然灾害引发的风险,可谓一举多得。”张锋说。
这并非个例,通过这几年在富平县不同村镇的试用与示范,宏保旺免套袋栽培技术和产品在秦阳苹果上的应用表现都优于套袋苹果。以今年为例,截至目前,富平县数十户果农种植的上百亩“宏保旺生物免疫膜”秦阳苹果均已销售过半,亩收入平均在7000—8000元。
高温、干旱气候条件下,早熟苹果已经完成了从“袋”到“膜”的逆袭。或许,这正是极端天气下给早熟苹果产业上的一堂现场课:免套袋——或许是最好的“遮阳伞”。
记者感言:
免套袋苹果并非简单“回到过去”,而是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融合的产业革新。在政策、市场、技术的多重驱动下,这一趋势将加速重塑苹果产业链,为果农减负、为产业提质、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选择。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认知度的提高,预计未来将有更多产区和果农主动尝试免套袋栽培模式。这不仅折射出我国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更承载着千万果农对降本增效的现实期待。
未来,免套袋苹果栽培模式有望成为我国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