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猪价调头向下,生猪和猪肉价格目前已连续6周呈现下跌趋势,仔猪价格连续15周回落。“同时,受养殖成本下降影响,截至7月底,生猪养殖已经连续15个月保持盈利。”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说。
关于近期猪价下跌的原因,朱增勇认为这属于6月中旬猪价阶段性冲高后的正常回调。6月中旬价格上涨主要受节日备货和屠宰量环比下降带动,仅为阶段性偏强表现,供需基本面并未改变。
从供应端看,近期生猪出栏节奏加快。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1月至6月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达18355万头,同比增长14.5%。同时,受行业政策引导,养殖端抑制压栏增重行为,规模场减重出栏,进一步保障标猪供应充足,促使猪价转入下行通道并延续震荡偏弱走势。
需求方面,当前猪肉消费市场整体偏弱。尽管近期开学返校、旅游消费等因素带动餐饮消费回暖,但高温天气下猪肉消费仍处于淡季,终端实际增量有限,对猪价支撑力度不足。
好消息是,饲料原料价格持续低位运行。2025年玉米、豆粕价格均低于上年同期,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虽然玉米价格今年以来呈上涨态势,但自2023年10月第二周以来整体仍处于下跌趋势。8月第三周豆粕价格为3.31元/公斤,同比下跌1.8%,自2023年9月最后一周以来持续同比下跌,仅2025年4月最后一周略高于去年同期。
因此,尽管猪价连续下跌,受养殖成本下降影响,截至7月,生猪养殖已从去年5月起连续15个月保持盈利,不过利润空间自2024年四季度起逐步收窄。行业监测数据显示,1月至7月生猪养殖头均盈利约110元,7月已降至100元以下。预计8月行业仍保持盈利,但利润将继续收缩。
对于后期猪价走势,朱增勇表示要从供需两方面分析。供应方面,今年三季度至明年年初,国内生猪供给预计继续增长,商品猪供应充裕,同时出栏活重低于上年同期,有助于猪肉产量增幅趋缓。需求方面,自9月起猪肉消费需求将有效提振,11月底南方地区还将进入腌腊消费旺季。
“后期猪价将呈季节性小幅上涨、窄幅波动特征。生猪养殖仍有望保持盈利。”朱增勇建议,养殖户应顺时顺势出栏肥猪,加强养殖成本管控和疫病风险管理。鉴于2025年能繁母猪存栏处于高位,养殖户应合理调减产能,及时淘汰落后产能母猪,适度降低出栏体重,防范明年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 (据《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