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杂交水稻丸粒化精量播种技术 助力种植降本增效
该技术出苗均匀、成苗率高,每亩所需种子量可从5斤减少至3斤,用种量减少近一半,产量可稳步提高5%至10%
文章字数:616
      丸粒化的水稻种子。

  一粒粒金黄的稻种缓缓落入旋转的离心机,在高速翻滚中,它们被药剂和粉料层层包裹。不出几分钟,原本形状不一、表面粗糙的水稻种子,便穿上了一层“白色防护衣”,变得圆润光滑、大小一致,从机器的另一端滚落出来。这项让种子“披甲”下田的技术,正是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研发的“杂交水稻丸粒化精量播种技术”。当前,该项技术已在海南三亚、东方等地开展试验。
  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副教授刘宏岩介绍,水稻种子这层“白色外衣”主要由滑石粉、膨润土等天然矿物粉末构成,其中还融合了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植物激素等,不仅在种子周围形成一道“保护屏障”,有效防止病虫害、鼠害,同时,还能在水稻生长初期持续供给营养,帮助幼苗在复杂的田间环境中更快扎根、稳健出苗。
  丸粒化处理不仅提升了种子的“抗压能力”,也显著提高了播种效率。经过丸粒化处理的种子,形态一致、表面光滑,与高精度播种设备实现更高程度的适配,精准落点、均匀分布,成为推进水稻精量播种的关键一环。
  播种更均匀,成本也随之下降。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副教授王宝龙介绍,得益于该技术出苗均匀和成苗率高,每亩所需种子量可从5斤减少至3斤,用种量减少近一半,产量却可稳步提高5%至10%。
  2024年,该项技术在东方市完成500亩试验,今年早春季又在三亚开展了80亩播种试验。相比传统撒播方式,精量播种技术让水稻播种更精准,管理更轻松,收成更可期。 (据《光明日报》)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