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告别“谈农色变”:农业院校凭啥成报考新热点
文章字数:2449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当可食用菌物纸通知书、藏着稻种的录取函递出,农业院校正打破刻板印象。从咖啡科学到伴侣动物专业,涉农高校紧扣产业脉搏,连接实验室与田间,让“学农”从“冷板凳”变“热赛道”。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建设,让年轻人看到现代农业的技术密度与潜力,报考热度攀升成为时代注脚。这不仅是专业选择迭代,更是农业现代化中人才活力的写照——更多青年扎根沃土,乡村振兴图景将更绚烂。
  咖啡培育、宠物养护……
  农学专业越来越火了
  眼下,各地学子陆续收到2025年录取通知书,农业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尤其令人大开眼界。吉林农业大学推出可食用的录取通知书,奥秘是采用了该校李玉院士团队研发的新型菌物纸张。南京农业大学通知书里藏着一枚“宁香粳9号”水稻种子,这是该校万建民院士团队从试验田的万份株系中选出的“尖子生”。充满科技感的录取通知书背后,是涉农专业的报考热度持续升温。
  瞄准就业、产业风口农业院校越来越接地气
  在农业院校就读是怎样一种体验?咖啡香气飘满楼道,这是云南农业大学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日常场景,该专业是我国首个系统性培养咖啡全产业链人才的专业。中国农业大学推出动物科学(伴侣动物)专业,这是全国首个以宠物产业为核心培养方向的本科专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咖啡已变成很多人的刚需,咖啡主产区急需专业人才;宠物经济更是热门,从养护到医疗,收入相当可观。人们发现,农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接地气,尤其是瞄准就业风口、产业需要的专业。
  今年4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农业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农业高校。事实上,近年来涉农高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主战场,从专业布局、学科设置、产学研结合等方面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很多课程融合了多学科知识,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了农工、农理、农文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不再“谈农色变”
  涉农专业报考热度持续升温
  近年来,不少农业院校扩大了招生规模,城镇生源与女性生源比例也有所提高。过去,人们习惯用“种地”二字代称农业,有的人觉得学农没必要,甚至有学生填报志愿时“谈农色变”。
  其实农业院校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很广阔,既有现代科学的共性,又有农业学科的特性。今天的农业是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农业,越来越具有技术密集的特征。在此背景下,年轻人改变了对农学的刻板印象,对报考涉农专业有了更多兴趣。
  农学专业的吃香,折射出农业转型发展的时代之路,展现出乡村产业越来越有吸引力。人们的学科选择乃至职业选择是经济理性的,会有兴趣爱好,有情感因素,更有现实考虑,有时代因素。现代农业延伸出了更多细分产业与全新业态,这些新赛道具备极大的发展潜力和职业前景,投身其中的人才不会被埋没。随着农业农村条件改善,乡村吸引着更多人贡献青春力量,有的投身农业科研,有的从事农技推广,有的创办农业企业……
  下得了田、进得了实验室农业学科正从“冷板凳”变成“热赛道”
  农业不会辜负人才。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职业的赛道上就有无限可能。有网友称,如今的农业学科学生是“六边形战士”,下得了田,也进得了实验室。现代农业日益需要复合型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勤于思考又敢于创新。
  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从这个角度看,农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推进,农业学科正从“冷板凳”变成“热赛道”。那些藏在招生简章里的宝藏专业,极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农业学科学生的人文情怀、吃苦精神、实际能力也越来越认可。
  当然,报考涉农专业也不意味着将来一定要从事这一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职业选择高度自由,职业选择与专业选择不一致是常见的现象。学农的人去别的领域就业,其他学科的学生进入农业,都不奇怪。对农业来说,各行各业人才选择跨界进入,本身就是吸引力的体现。对学生来说,无论将来是否直接从事农业,在学校里获得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将让人终身受益。
  从冷门到新宠,涉农专业何以“逆袭”
  近年来,涉农专业报考热度持续攀升,过去经常“招不满”,现在则是“招不够”。过去一说到农学,不少学生避之唯恐不及,如今更多年轻人勇跃“农门”。中国农业大学近年来第一志愿报考率每年提高10%左右,录取平均分数超过一本线的差值每年上升8—9分。西南大学农科类专业研究生报考人数近几年年均增长近20%,本科专业在扩招后仍能一次性超计划完成。这些都并非个例。而且多校录取数据显示,涉农专业报考中,城镇户籍考生与女性考生比例双双过半。
  从报考规模到学生结构,涉农专业都在悄然发生新的变化。由冷门到新宠,涉农专业何以“逆袭”?
  专业冷热,某种程度上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从英语、土木到金融、计算机,复盘过往专业的冷热切换,无不如此。涉农专业升温,折射该行业的发展活力与潜力。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在今天已成社会共识,农业可谓是永远的朝阳行业。而且,今天的农业已迥异于过去,随着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农业的内涵不断丰富,分工日益细化、专业化,知识和科技含量也正不断提高。无人机、联合收割机走进田间地头,农货直播不再是新鲜事,精品咖啡成投资新风口……学农业干农业,面临的是全新的职业场景和发展机遇,这对年轻人来说极具吸引力。
  更不用说,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涉农专业就业优势日益凸显。一方面,产业的蓬勃发展会产生巨大的人才需求。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农作物种业市场规模已突破1500亿元,生物育种、农业碳汇、预制菜装备等细分赛道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另一方面,在相关政策牵引和指导下,涉农人才的成长通道更加顺畅,发展预期更加清晰明确。一些地方探索校地合作,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入学有编、毕业有岗”改革试点。
  涉农专业,是政策的蓝海,更是未来的赛道。不难预见,随着涉农专业报考升温,未来将有更多专业人才进入这个场域,带来更多新理念、新实践和新力量。这对行业发展和年轻人成才来说,都是彼此难得的机遇。
  (本版稿件由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张朝辉参考《经济日报》、光明网综合整理)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