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拖拉机自己跑、机器人摘水 果、虚拟围栏护牧场……
AI驱动的自主农场已现雏形
文章字数:1753
    ▲脖子上戴着虚拟围栏项圈的牛只在堪萨斯州的牧场上吃草。

    ▲收割机和拖拉机自动收获葡萄。

  如今,许多现代农场已使用GPS导航的拖拉机和农业管理数字系统。而随着人工智能(AI)的不断进步,农业的下一步——“自主农场”,也正在逐渐成形。这些农场几乎无需人类亲自操作,便可完成种植与收获。
  在本期世界农业专题中,我们将带大家深入了解美国《华盛顿邮报》近日刊文介绍的几项构建“自主农场”的关键技术。这些技术中,有的刚刚崭露头角,进入公众视野;还有的已完成研发,即将投入市场,为农业生产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自动耕种收与智能喷药
  能自动进行翻耕、种植、收割作业,且只需极少人工干预的自动驾驶拖拉机,正在从原型走向实际应用,吸引了传统农业设备制造商和科技初创公司的关注。
  美国Monarch拖拉机公司推出的全电动、可选“无驾驶员”模式的MK-V拖拉机,现已投入葡萄园使用,充电6小时后可连续工作14小时。
  另一家初创公司Farmwise则打造了结合AI与计算机视觉的除草设备,可昼夜识别并拔除杂草,显著减少除草剂使用。今年4月,农业巨头泰勒农场收购了Farm-wise,称其技术有望降低人工成本、实现更可持续的耕作。
  全球农业机械龙头迪尔公司则采用“分阶段”策略,逐步引入自动化功能,让农民熟悉技术并尽早获得收益。其“识别与喷洒”系统结合了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已应用于玉米、大豆和棉花种植。该系统喷药机的臂架上安装有36个摄像头,每秒可扫描近200平方米的农田,远超人眼所能处理的信息量。在识别杂草的同时,逐个控制喷嘴,仅对杂草区域喷药,可减少多达2/3的除草剂用量。
  “未来我们或许能用AI为每一株植物制定专属的护理方案。”迪尔公司新兴技术总监萨拉·申克尔说,一块20平方公里的农田可能包含7.5亿株作物,而要实现这种“逐株管理”,离不开AI与自动化深度融合。
  采果机器人和无人机
  相比规则排列的大宗作物,水果和浆果等“特种作物”在采摘上的自动化难度更高。果实成熟时间不一、易碎难抓,往往依赖大量人工维护与采收。
  不过,这一局面也正被打破。丹佛农业科技初创公司Tortuga开发了一款采果机器人,其外形酷似“火星车”,配备粗轮胎和伸缩机械臂,在果田中穿行,利用机械手臂深入藤蔓间,精准采摘单个草莓或一串葡萄,轻柔放入篮中。今年3月,该公司被垂直农业企业Oishii收购。
  “机器人采收效率更高,质量更一致,还能缓解劳动力短缺。”Oishii联合创始人布伦丹·萨默维尔表示,公司目标是实现完全自动采摘。
  以色列TevelAerobotics科技公司则研发了“飞行采果机器人”,结合AI和机器视觉技术,可定位果实、判断成熟度,并实现精准采摘。但该公司也表示,大规模部署机器人技术仍受制于成本。
  远程感知与图像分析
  AI带来的变革,不止于地面作业。无人机和卫星采集的高分辨率图像和传感数据,可帮助农民建立农田“数字孪生”模型,实时呈现哪里干旱、哪里水涝、哪里病虫害暴发。这让农民得以及时发现问题、精确干预,从而减少浪费、提高产量。这些系统的部分组件已投入使用,下一步是构建一个互联的自动化网络,不仅能发现问题,还能不断学习并改进。
  微软农业技术项目负责人兰维尔·钱德拉设想,未来拖拉机与无人机将协同作业,同时种植、喷洒并实时回传数据,优化每一个农场独有的AI模型。
  “未来农业不会是没有农民的农业,但AI会大幅提升农民的生产力。”钱德拉说,“每一次飞行、每一次播种,都会为这块地的AI模型增加数据。”
  土壤智能分析
  作物健康,始于土壤。过去,农民需将表层土样送至实验室分析。而现在,传感器已经走进田间。
  这些传感器不仅可分析微生物状况,还能识别“土壤压实”区域,即土壤过于密实,阻碍水分渗透、根系生长和气体交换。这类信息有助于农民决定是否翻耕、何时施肥等新季决策。
  加拿大SoilOptix公司指出,微生物分析让农民能更准确地掌握田间变化趋势。农民不再需要对整块田地统一施药或灌溉,而是可以精准选择区域、剂量与时机。
  虚拟围栏技术
  在畜牧业领域,虚拟围栏正在取代传统铁丝网和木桩,为牧场带来更灵活的管理方式。
  这种系统基于GPS项圈和地图设定边界。一旦牲畜靠近“虚拟围栏”,项圈会先发出声音警告,如继续靠近,则施加轻微电击提醒。该系统不仅能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还可动态调整放牧区域。
  目前,这一技术已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逐步推广,尤其适用于偏远地带的大面积放牧管理。这种数字化牧场管理方式,正为农业的未来打开更多想象空间。
  (综合《科技日报》、中国经济网等)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