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技术打假 守好农民手机里的“田间课堂”
文章字数:700
  近日有调查发现,河南祥禾农业等机构运营上千个“农技”账号,出镜的“专家”与运营者竟无一人具备农业教育背景,甚至对基本农事知识毫无了解。这些屏幕前的“权威”,实质是精心包装的带货工具人,最终目的是将质量存疑的肥料、农药和虚假“妙招”兜售给农民。
  这种“数字坑农”乱象危害巨大,其滋生土壤值得深思。它既利用了农民对专业知识的渴求,也暴露了正规农技服务覆盖不足的短板。当基层农技推广力量有限,优质农资服务难以下沉,短视频平台上“增产40%”“农资店不愿说”等话术便乘虚而入,击中了农户稳产增收的迫切需求。批量制造“假专家”的规模化操作,更反映出平台审核机制的疏漏——对“专家”资质缺乏核验,对违规宣传把关不严,在流量驱动下责任缺位。治理乱象,必须重拳出击、堵塞漏洞。
  平台首担其责。短视频平台须建立严格的“专家”身份认证机制,对涉及“特效”“增产”的农资内容重点审核。同时设立“农技服务白名单”,优先推送农科院所、高校及正规机构的科普内容,让真专家获得流量加持。
  形成监管合力。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需建立联动机制,对虚假宣传和伪劣农资销售“露头就打”。对规模化运作的“坑农”产业链,更要追根溯源、依法严惩。
  服务真正下沉。加速推动“互联网+”农技服务落地,鼓励真专家通过短视频等渠道直达农户。同步完善基层农技站建设,让专业指导深入田间地头。
  科技本应为农业赋能,而非沦为欺诈的伪装。莫让农民的手机屏幕,成为假专家横行、伪劣农资泛滥的“新洼地”。只有压实平台责任、强化监管协作、筑牢服务根基,才能彻底拆穿“数字马甲”,守住农民的钱袋子和粮袋子,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助力丰收的云上“田间课堂”。
  (《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