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科技调快“生长钟”杨凌冬枣抢先“甜”
文章字数:734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刘晓 王琛玉
  日前,位于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杨陵区五泉镇的杨凌稷乡情冬枣园,冬枣已成熟上市。
  走进成排的日光温室,枝叶间挂满了饱满的果子,青红相间的冬枣在阳光下闪着光,工人们正忙着采摘装箱,这些比传统成熟期早了整整三个月的冬枣,咬一口“咔嚓”脆响,清甜汁水在嘴里爆开,刚一上市就成了盛夏里的“新鲜抢手货”。
  这颗打破季节规律的冬枣,背后藏着科技调控农时的智慧。2018年,杨陵区政府和企业联手盘活资源,把汤家村近百座闲置蔬菜大棚改造成专业冬枣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团队驻点指导,从土壤改良到种植管护,一步步攻克技术难关,让闲置大棚摇身变成了“聚宝棚”。
  想让冬枣熟得早、长得好,先得让果子多“晒太阳”。园区给大棚做了个巧妙升级:采用南向坡面加长的连栋棚设计,阳光捕获效率直接提升30%。光照足了,冬枣坐果率比露天种植提升了一半以上,单株产量稳稳保持在10到12斤。
  仅有阳光还不够,温度是调控成熟时间的“关键开关”。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团队的帮助下,园区给温室装上双层保温膜,优化棚体结构和覆盖方式,精准控制白天和夜间的温差。“这样一来,冬枣膨大、积累糖分的环境更稳定,不仅成熟时间提前了,口感也没打折扣。棚内冬枣的糖度比露天种植高出2—3个百分点,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杨凌稷乡情冬枣园园长魏河说。
  科技带来的不仅是早熟,更是实实在在的增收。农忙时节,基地每天能吸纳周边百余名村民务工,从采摘、分拣到包装,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人均月增收2000到4000元。
  “我们依托高校团队探索设施果业优培优强发展之路,今年预计鲜枣产量18万—20万斤,产品远销江浙沪地区。”魏河说。下一步,园区还将从优质种苗繁育、温室建设到市场衔接全链条发力,把科技大棚里的“甜脆故事”继续传播得更远。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1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